50多年前,史泼尼克1号被发射上天。此后,我们已经向水星、火星和其他所有太阳系内的行星发出过探测任务。我们已经把12人送上过月球,把更多的人送上了国际空间站(ISS),还包含相当数量的女宇航员。我们的通信、金融、电视、安全和交通部门都依赖于环绕地球飞行的人造卫星。
我们也已经从国家间的太空竞赛阶段,走向了对太空的全面依赖。这种依赖表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也许,这就是不载人的安塔瑞斯火箭升空时爆炸,受到了如此广泛关注的原因所在。
这枚火箭没有携带任何不可替代的东西:它只是一项定期货运任务,向国际空间站供应补给。事实上,在安塔瑞斯火箭爆炸后不久,俄罗斯就发射了另一艘货运飞船,装载了类似的货物,因此国际空间站里的宇航员不会遭遇饥饿危机。但是,和其他任何事故一样,这起爆炸引发的后果远不止给ISS运送补给这一即时需求这么简单。
那么,为什么这次发射失败意义尤其重大呢?其中一个原因可能在于,这艘火箭属于一家私人公司:轨道科学公司。这家公司与另外一家私人公司SpaceX,都同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签订了合同,在航天飞机退役之后为ISS运送补给。
轨道科学公司有着成功发射多枚卫星的傲人战绩,但是这次发射只是他们第二次向ISS发射火箭,也是第三次发射安塔瑞斯中型运载火箭。该公司网站此前发布的数字显示,安塔瑞斯火箭的设计可靠性高达95%(或更高),这次事故使得这个数值略显尴尬。
就算事故调查组迅速确定了导致火箭爆炸的原因,该公司要重建发射台并确保错误被修复,也要耗费一段时间,这无疑会拖累轨道科学公司的发展大计。在火箭发射失败后,该公司的股价已经下跌了大约15%。
所有私营公司发射火箭进入太空的项目都会受到影响。讽刺的是,尽管从发射到太空的器材和设备来说,空间技术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控制这些器材和设备的计算机系统,以及发射进入太空的基本力学原理却没有多大进展。太空发射仍然依赖于受控的爆炸,不管是液体推进剂,还是固体推进剂。换句话说,我们仍然在把高精尖的设备堆到炸弹上去。
随着我们越来越依赖于轨道卫星,我们是不是有信心说太空旅行的前景正逐渐接近现实呢?虽然太空飞行的大多数方面已经取得进展,但是这其实只是非常初始的阶段,到太空去,这依然是最危险的行为。1986年的“挑战者号”事故,航天飞机在发射过程中解体,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这时刻提醒着人们空间运输的危险性。
截至2013年底,全世界一共发射了6584个航天器,其中549次失败,成功率约为92%。目前这一代运载火箭正变得越来越可靠:美国德尔塔Ⅱ系列火箭的成功率为98.7%,俄罗斯联盟号运载火箭的成功率为97.1%,欧洲阿丽亚娜5型火箭的成功率为94.6%。
我们对待航天发射的心态,就像一个世纪之前的航空运输:对一个整体上安全的事物小心翼翼,但只要它出现问题,便会一朝之内声名狼藉。2013年发生过29起致命的飞行事故,是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低。这意味着每百万架飞机起飞,才会出现不到1起事故。现在,我们很少关心飞机事故的概率——或许当我们在飞机上被要求注意收听安全事项时,不安的阴影会飘过来笼罩我们一会儿,等到飞机真正起飞之后,这种不安就已经被置之脑后了。
总有一天,我们会用同样的心态来看待航天发射。不过在此之前,我们已经成为了一个依赖于航天的物种,虽然我们还没有完全征服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