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更好地休假

作者: 刘思敏、蔡继明、保继刚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日期: 2014-10-10

社会对于法定节假日的争议、“黄金周”旅游的种种乱象、民众旅游体验满意度不高,绝大多数与假日安排不合理有关。只有找到解决的途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民生效益才会得到彰显。

社会对于法定节假日的争议、“黄金周”旅游的种种乱象、民众旅游体验满意度不高,绝大多数与假日安排不合理有关。虽然需求释放的绝对平衡是不可能的,但总需要缓解的办法。只有找到解决的途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民生效益才会得到彰显。

国庆长假,对于长期处于工作压力之下的上班族而言,无疑是值得期待的事情。实际上,这不仅是中国的黄金周,也是世界的黄金周,世界多国都在“摩拳擦掌”热盼中国游客前来提振消费拉动经济。就在十一黄金周之前的9月15日,国务院批准建立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已运行14年的全国假日办正式撤销。

正在大家好奇这种变化会对假日安排带来什么影响之际,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假日改革课题组负责人蔡继明在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建议:“随着带薪休假的全面落实,应该取消十一黄金周,将国庆节的法定假日调整为1天,节省下来的2天法定假日分配给重阳节和元宵节。”这立刻引起了网民骂声一片。

针对蔡继明的观点,有评论说:“蔡教授问为什么非要把一天国庆拼成七天?为什么要强迫大家一次休假七天?

请问蔡教授强迫老百姓休假的结论何来?问老百姓吗?休假的事情,我们绝对心甘情愿‘被强迫休息七天’,并且希望在五一的时候,也来强迫我们一次。”也有网友发出如此诘问:“试问有多少异地工作的夫妻恋人、有多少外地工作的儿女们都需要可怜的长假回家团聚。本来五一就少了一次团聚的机会,难道十一还要没有吗?能带薪休假的单位与个人又能有多少呢?”

2008年起,五一黄金周正式取消,据说正是蔡继明所领导的课题组建言的结果。“1995年,职工带薪假被写入《劳动法》,2008年,国务院才出台带薪假实施条例,相关部门的调查显示,到去年为止,带薪假的落实情况约为50%。”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蔡继明承认我国带薪假的落实情况比较差。但蔡继明同时强调,只有实行带薪休假才能错开休假。

他建议各级政府(包括国务院)都要把落实带薪休假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将劳动者享有带薪休假的权利写入《劳动合同法》,以此来保证落实带薪休假的力度。

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中山大学旅游学院院长保继刚并不认可轻言取消黄金周。“与国外休假的权利不可侵犯相比,中国做不到!”保继刚表示。带薪休假对很多人和单位来说,很难落实,往往是单位领导一句话——工作忙、特殊时期云云,职工就休不了假。每一项政策的制定都在一定文化经济的框架下有它的合理性,如果一个制度的建立受到很多人的欢迎,取消遭到很多人的反对,那么它就有合理性。

保继刚认为带薪休假在一定程度主要是满足对旅游质量要求比较高的一批人,但总体上,中国作为13亿人口的大国,与几千万人的欧洲国家,3000万人的加拿大,3亿人的美国,不是一个概念。而在就业环境并不乐观的情况下,带薪休假能多大程度落实,也值得存疑。

“一些媒体说假日办被取消,纯粹是误读。假日办不能说是被撤销被取消,而是由新机制——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取代。

设立联席会制度,不仅仅是为了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也要通过大旅游业来为我国的深入改革破冰。”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戴学峰表示。“在过去的14年间,全国假日办在发布旅游信息引导旅游客源流动,以及保障游客安全、处理游客投诉方面,可以说是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应该对全国假日办的历史贡献给予一个积极、科学的评价。”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表示。

当然,“假日办”也遭到大量“吐槽”,甚至因为某些放假安排饱受争议。对此,戴斌表示,“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对旅游的渴望和对旅游品质的要求提高,大家对假日旅游乃至对整个旅游的安排,特别是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积聚的矛盾,往往需要找到一个发泄口,有时候可能就把这个吐槽的对象放在了全国假日办的身上。”“现在的舆论表达方式太多了,每个人都是自媒体,现在任何一个制度安排,都无法达到让所有人都满意。

”保继刚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对于这种吐槽,应该是两害相权取其轻,所谓一个成熟的社会,是以多数人的利益来考虑的。吐槽的人也许就那几个,但这种声音可能会被放大。

新组建的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由分管旅游工作的国务院副总理汪洋担任召集人,成员单位包括国务院的28个部门。上海市旅游局局长杨劲松说,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了旅游业改革发展的顶层制度设计,强化了统筹协调职能,必将进一步促进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联动、增强旅游业发展动力、拓展旅游业发展空间、优化旅游业发展环境、提升旅游业质量效益,推动我国旅游业改革发展进入崭新阶段。

日前,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马尔代夫访问时,号召中国人不要乱扔矿泉水瓶子。不仅是乱扔垃圾、公共场合大声喧哗、不守规矩和不尊重当地风俗等不文明行为,中国人“上车睡觉,下车照相”的旅游方式也久为人们诟病。

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应用心理学系主任杨东表示,国人在对幸福的追求上,更多停留在物质满足层面,有时候只是追求到景点了、听到了、看到了,却忽略了身心的放松、精神上的幸福;甚至有时候,他们宁愿加班拼业绩,也不肯放松休假。

另外,很多旅游者在选择旅游产品时过分偏重价格因素,贪图便宜;一些旅游者由于“从众心理”,使自己的消费需求与行为之间出现较大偏差。

比如有些旅游者参团时优先考虑报价低的旅行社,而对旅游产品的内容、旅游企业的信誉考虑不充分。在旅游购物方面,又经常出现冲动购买后又感后悔的情况,进而引发投诉。有专家认为,这些都可以归结为消费行为不理智。而消费行为不理智的根本原因还在于消费心理的不成熟。“这只是成长的过程,这种状态会改变的。

”保继刚对《中国科学报》记者乐观表示,教育要以每一个家庭为单位做起,从孩子抓起,逐步培养国人的文明习惯与成熟的旅游观念。

刚刚过去的国庆黄金周,景区涨价、拥堵依然是不变的主题。而节前全国假日办撤销,使人们似乎看到了带薪休假的曙光。当前我国的假日制度到底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围绕这个话题,《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了著名旅游专家、社会学者,中国旅游未来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旅游学会副秘书长刘思敏博士。

《中国科学报》:新建立的旅游工作联席会议与之前的全国假日办有什么区别?刘思敏:1999年设立黄金周长假之后,国内旅游迅速火爆,为了应对此后黄金周运行当中可能出现的比如运力不足、秩序保障、环境保护等等方面的问题,负责在每个黄金周前后进行与假日旅游相关的部署、检查、督促及事后协商,保障假日旅游的安全平稳运行,2000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批准成立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制度。

可以说,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制度是应黄金周而生、具有应急性质的专项协调机构,并非如某些专家、媒体望文生义、想当然的假日制度改革决策机构。

“假日办”之所以被撤销是因为以黄金周为载体的假日旅游进入了常态。“假日办”的撤销意味着它已经基本完成了历史使命。

部际联席会议规格更高、力度更大、议题更广,真正具有了中央政府层面就牵涉面广、带动性强、关联度高的旅游产业议事的功能,也全部涵盖了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的职能。

“假日办”已经非常好地完成了自己保障黄金周运行的使命,而新成立的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也不是为了推进“带薪休假”制度而生的,尽管未来假日改革的议题也极可能成为联席会议的议题,但是它不太可能成为最主要的议题,推进落实《旅游法》以及以旅游业改革与发展为核心的31号文件才是其最重要的议题。

《中国科学报》:国庆节前国内一些5A级景区宣布上调门票价格,对此您怎么看?

刘思敏:截至2014年6月,国家旅游局共批准了176家5A级旅游景区。今年十一黄金周涨价的只有五六家,而去年黄金周涨价的也只有十几家左右,并没有出现“一窝蜂”的情况。我并不否认地方政府有谋利的冲动,这种冲动实际是地方政府面向外地游客开发、建设、维护景区的内在动力,但只“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显然有失偏颇,景区的涨价也有一些客观因素,比如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也随之上涨。

国家发改委规定的景区的涨价频率不能低于三年一次,不是直接限制景区的涨价,而是为了让景区在制定价格时更加理性,同时也是回应民众对于景区门票问题的舆论关切。大部分全国知名的核心顶级景区基本上都是由地方政府投资开发与经营的,这就使地方政府不可避免地追求经济效益。所以,我们不能否认景区的涨价有地方政府谋利的因素,某些景区成为地方政府的重要财源也有其历史渊源。

但是,由具有全民产权属性的旅游资源开发的旅游产品虽然不能成为福利品,也不能算作完全市场经济意义下的消费品,特别是其具有天然的垄断性和不可替代性的情况下。如果不承认、不保护现阶段地方政府谋利的合理性,完全按福利品低价或免费开放,肯定是不合理的,但如果完全按照市场经济以供求关系决定价格更会出现问题。我主张,景区未来应该实行分类管理,分为市场型、公益型(准公益型)和混合型。

比如迪士尼等属于市场型景区,由投资者自由定价、游客“用脚投票”;公益型景区需要建立三级公益景区体系:城市公园、省立公园和国家公园,来满足公众对景区的基本需要,同时在过渡期实行国家公园预备清单制度,明确地方政府的“管家”角色,要求其仿效上市公司按年度公布经第三方审核的财务报表,确立“合理成本+合理利润”的门票形成机制;介于两者之间的就是混合型,由政府制定限价或指导价。

《中国科学报》:我国的法定节假日安排屡屡引起社会争议,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刘思敏:长假的短缺是我国旅游业发展和以旅游消费为载体的民众精神文化需求释放的最大瓶颈、最重要的“牛鼻子”和“天花板”。这个“真问题”客观上需要新建立的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把“要不要增加黄金周”作为一个重要议题来解决,2008年以来这一直是也将是未来几年媒体与社会舆论长久不衰的核心热点议题。

当下社会对于法定节假日安排的争议、黄金周旅游的种种乱象、民众的旅游体验满意程度不高,绝大多数与长假短缺有关,可以说长假的供求处于严重失衡的状态。虽然需求释放的绝对平衡是不可能的,但是总需要缓解的办法。当前的法定节假日安排已经导致民众出行出游需求形成了“堰塞湖”,极大地影响了民众的幸福感。

解决长假短缺问题,无非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以带薪休假为代表的分散长假;另一种是以黄金周为代表的集中长假。二者不是相互替代的关系,特别是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转型剧烈的国家,更应该并行不悖,因为没有哪个国家的休假模式适合我们照搬。目前我们的现状是,在解决长假短缺的问题上,由于落实情况很不理想,带薪休假基本起不到什么作用,于是就只能依靠黄金周,这也就形成了公众对黄金周的巨大渴求。

所以我认为要解决这个现实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民众对于长假的需求,应该增加2~7个法定假日,恢复五一黄金周,增加“避暑”黄金周,延长春节长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民生效益都会因此大大彰显。

UUID: bcccf450-9b07-4e28-a2bb-7eccb83a86de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中国科学报公众号-pdf2txt/2013-2014/中国科学报_2014-10-10_我们如何更好地休假.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93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