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旅行的常用道具之一,神秘博士的塔迪斯。简化旅行方式可以给我们展现更多的旅行问题。沿用过往惯例,微科幻在长假到来时向“家里蹲”人士推荐一份科幻电影观影列表。这次的主题是表现7个科幻基本概念的7部影片,适宜每天一部的细嚼慢品,当然也可以一口气看完大梦一场。
初初接触科幻的人,往往会被科幻里超离现实生活经验的概念搞晕。挑选出的这7部科幻电影不求全面解释,但是它们很好地将这些基本概念的常见主题化入到剧情中,带你理解7个科幻中的基本概念。
1、时间旅行:《有关时间旅行的热门问题》时间旅行应当是最广为人知的科幻设定了,从乔治·威尔斯的《时间机器》开始,无数人开始做着战胜时间的梦。人类已经征服了三维世界,时间就成了那个亟待征服的对象。
一般来说,时间旅行是指人类依据某个理论并借助某种工具在时间维度上自由向前或向后跳跃的过程。在以此为主题的经典科幻作品里,它们总是涉及着相对论、虫洞、多重宇宙等等理论,并有一个作者依据理论构想出来的穿越工具或方式,比如《回到未来》里的汽车,《神秘博士》里的“蓝色电话亭”,《热浴盆时光机》里的热浴盆。但随着这一概念的基础化,它已经成为了一个元素被自由运用在各种科幻作品中,不用再大费周章。
如今,想要再次了解这个古老的概念,在众多的科幻电影中,《有关时间旅行的热门问题》是个不错的选择。它借助一个意外的时间穿越事件,非常凝练地展示了有关这一科幻概念的基本问题,如蝴蝶效应、祖父悖论等等。整部电影只有83分钟,不拖泥带水,不故弄玄虚,非常精简而古典地讲了一个时间旅行的故事。从标题也可看出,这简直就是一部非常好看的时间旅行普及片。
2、机器人:《我,机器人》
人类已经用科技解决了很多麻烦,但还差一步,机器人。一旦可以完全替代人类的机器人出现,人类的劳动力就彻底得到了解决,大家就可以一天到晚宅在家里看美剧磕瓜子了。开个玩笑。认真地说,机器人这一设想在现实中往往被用来做人类所无法做到的事,或需要冒着高风险去做的事,如医疗领域、太空领域。如果只是像科幻小说里那样作为低级劳动力来使用,这性价比也太低了点。在科幻作品中,机器人往往还被用来作为军事武器。
综合而论,阿西莫夫的《我,机器人》应当是有关机器人的作品中最为经典的一部。据此改编的电影也就理所应当的成为了在这里被挑选出来的代表。它不仅描绘了机器人时代的世界景象、人类生活景象,更重要的是对机器人这一概念的哲学思考,提出了著名的机器人三定律,这也成了这一科幻概念中不可绕过去的基础定律。机器人能够真正取代人吗?当机器人有了自由意志之后怎么办?机器人和人的根本分野在哪儿?这部电影会带你思考这些问题。
3、生物变异:《哥斯拉》提到生物变异,你的脑海中或许会出现很多可怕的联想。科幻作品中,常见的基于这一概念的设定是,某一本身存在于自然界的普通物种,由于人类或有意或无意的干预,从而导致基因突变,本不具有危险的物种变异成具有高度危险性的生物体。影响因素常有生化研究事故、环境污染、核辐射等等。据此展开的科幻作品一般都呈批判态度,对现实的环境污染提出警告。
这方面的作品也有不少,如韩国的《怪物》、动画片《辛普森大电影》等。这里推荐的是1998年罗兰·艾默里奇导演的电影《哥斯拉》。这是一个在日本文化里非常熟悉的怪物。在这部美国电影里,哥斯拉正是蜥蜴由于核辐射而变异产生的新型生物。巨大的破坏性和无性繁殖是它最为危险的两大特点。好吧,其实推荐的原因还有看人类打怪兽实在是很过瘾的一件事。
4、人造生物:《人兽杂交》
人造生物这一主题应当分两方面来说,既然是人造,就是有意为之,既然是有意,就可以是善意或恶意。这一科幻主题的常见思路是,基于善意的、为人类本身服务的出发点,如在医疗领域为病患服务,但情况却慢慢不受控制。基于恶意的则多作为英雄电影中反派的邪恶野心下的诞生品而出现。它们往往和基因技术密切相关,常表现造物主和造物之间的关系。《人兽杂交》是一部较为单一纯粹的讲述这个科幻概念的电影。
生物科学家研究基因重组,实验能够为人类做贡献的胚胎,成功用自己的基因和别的生物基因杂交孕育出了一个怪物。是不是有点《弗兰肯斯坦》的意思?
5、地外生命/异类接触:《超时空接触》如果说对于其他的科技想象我们或多或少都抱着一些态度的话,对于外星人、异类、宇宙里的其他生命,我们真是一点儿办法都没有。他们是友好还是充满敌意?智力程度如何?生命形态如何?关于这些我们并无太多依据可供参考。
于是有浪漫的,有恐怖的,也有严谨的。《超时空接触》就是关于异类接触的科幻作品中比较严谨的那一类。或许这和它的编剧是卡尔·萨根有关。在这部电影中,我们看见的大量内容是科学家对于异类生命存在的证明过程,以及与神学家的思辩。比较那类直接展示对外星生命的幻想的电影,这部则是技术爱好者的福音。
6、反乌托邦:《少数派报告》这或许会有些奇怪。
乌托邦本来也是幻想之物,可它没有成为科幻的基本概念之一,反倒是反乌托邦成了科幻母题。它似乎点明了科幻的一些基本立场和诉求,这与意识形态无关,而是基于人性的。这是科幻纯洁和高贵的地方。反乌托邦其实反对的是以宏观美好的目的为借口,强制性托管人类个体的意识形态、自由意志乃至生活方式。在科幻作品中,往往会先给予未来乌托邦的一个已经实现的实景,再讲述个体如何挣脱群体束缚,从而得到自由。
乌托邦的形态也可以有很多种,《美丽新世界》是一种,《1984》是一种,这里推荐的电影代表作则是《少数派报告》。它提供的乌托邦是一种预言犯罪、早期干预而达到的无罪社会状态。但这时,我们的主人公发现,预言到即将犯罪的是自己,而他正是一名警察,这时怎么办?人应当遵循命运的指引束手就擒还是反抗命运乃至反抗这整个过于美好的犯罪预警制度?哪怕它是基于科学的。这部电影就反乌托邦这一主题的衍生探讨也非常精彩。
7、世界末日:《天地大冲撞》人类是唯一具有思维模拟能力的物种,我们正是靠这个种族技能攀上地球物种之巅,思考末日则是人类典型的预见性活动。世界末日是人类的终极恐惧。这恐惧放在个体身上则是死亡。因此死亡和世界末日都成为了经典的探讨母题。科幻里的世界末日有很多种,绝对意义上的和非绝对意义上的。后者往往是一个灾难到来后,人类尚存,奄奄一息,艰难与末日共度。比如僵尸类、病毒类的设定。
绝对意义上则是人类全体的覆灭,生存家园的彻底毁灭,不可能有生命继续存活。这种一般涉及的都是天体级别的灾难。《天地大冲撞》就是讲述彗星即将碰撞地球的灾难事故。这时,人类会展开两方面的自救,诺亚方舟式的和摧毁灾难源头的。对世界末日的想象从圣经就已出现,它反应了人类居安思危的本能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