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对汪星人品种的普及效果也许可以持续十年之久,而且电影越成功、越流行,这种效果也会越明显。来自布里斯托尔大学、纽约城市大学以及西卡罗莱纳大学的研究人员证明,过去人们挑选他们的忠实宠物伴侣——狗,很大程度上根据的是电影里出现了哪些“明星犬”。不过,这种趋势在近十几年来有所下降。美国养犬俱乐部保持着世界最大注册犬类数的记录——六千五百万只。
研究人员分析了该俱乐部的数据,并将其与过去几十年间上映的87个汪星人电影做了交叉分析。他们发现,每当一部电影上映之后,这个电影里出现的犬类品种注册数量将会在未来两三年,甚至长达十年的时间里有着明显的增长。同时,他们还发现,这种增长的程度将会与电影上映首周的观看人数显著相关。
由此,研究人员认为,观看一部与汪星人相关的电影将可能导致人们对某一犬类品种的长期偏好,而且当人们计划买下新的汪星人的时候,他们会更多地考虑这种偏好。
该研究的第一作者斯特凡·诺吉兰达教授说道:“我们会更关注这些犬类数量的变化趋势,而非数量本身。这让我们避免了去纠结某个犬类数量的增多到底是由于这个电影,还是之前它一直比较受到欢迎的问题。”电影上映前后,该种类的汪星人注册数在十年间有了极大的飞跃。
之前认为,有关“文化动态”的研究都是异想天开,而且往往受制于科学的研究方法。不过诺吉兰达和他的同事们认为,他们的研究能够证明,流行文化和潮流是能够被正确的数据所量化的。一部电影对人们选择宠物的影响,到底能有多大?根据研究人员对影响效果最强的十年内的十部电影的分析发现,这些电影上映之后,相关品种的汪星人数量比之前预估的多出了八十万。
1943年《灵犬莱西》上映之后,两年间美国养犬俱乐部里面科利牧羊犬的注册数量相较之前有了40%的增长。另一个更极端的例子则是,1959年迪斯尼电影《长毛狗》对未来几年英国牧羊犬的注册数量贡献了100%的增量。
诺吉兰达和他的同事们还发现,到了最近几十年(1980年以后)的时期,电影对人们选择犬类品种的影响越来越弱了。早期的一些汪星人电影通常会影响到更多的人——这表现在电影上映之后该品种犬类注册数的增加量更多。诺吉兰达表示,这可能是由于其他媒体,比如电视和互联网的竞争加剧导致的。
八公在主人逝世后,依然每天到涩谷站去等候主人的归来,直到最后死去,一共等了十年。后来人们在当地竖立了忠犬八公的雕像,以纪念它。
诺吉兰达和他的同事们已经知道,宠物犬品种的普及将会受到时尚以及潮流的剧烈影响。而他们还发现,品种的受欢迎程度与该品类的气质和健康没什么关系。研究的共同作者哈尔·赫尔佐格对此评价道:“整体而言,那些更萌的、跑的更快的、更长寿的或者遗传病相对较少的犬类品种并没有比其他的更加受欢迎。换句话来说,人们选择宠物犬的品种更像是一种‘跟风’或者‘时尚潮流’,而非针对‘功能特征’的选择。”
不过这些汪星人的归宿如何?研究的共同作者阿尔贝托·阿科尔比表示,如果人们大多是因为看了某部电影而照着电影里的狗来给自己买宠物,那么结果对这些狗来说很可能就不那么友好了。因为他们的研究发现,往往最“流行”的品种有更多的遗传病。而且,由于缺乏更好的理性选择与饲养方法预估,饲养这些电影里的“明星汪星人”很可能会遇到诸如食物、看病和活动方法之类的问题。
而更为现实的事情是:如果潮流变了,我们会丢下之前心爱的萌宠,转而去购买新的吗?如果买了新的,我们有能力饲养吗?“人们跟随社会时尚潮流是很正常的,而且这在大部分时间里也是一种有效策略。”阿科尔比说道,“不过,有时候结果会不尽如人意。在这个事件上,结果也许是‘不尽如犬意’的。当选择新宠时,我们还需要慎重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