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国心理科学协会创办的期刊《心理科学》上发表了一项新研究:越孤独,越与社会脱节,就越容易把非人的物体当做真人。研究领导者、达特茅斯学院的心理学家凯瑟琳·鲍尔斯解释道:“这种对生命度敏感性的增加表明,人们在寻找能够帮助他们恢复社会联系的人时,是广泛撒网的。
”这些发现加强了我们对于影响人脸识别、心灵感应和人际关系的因素的理解,但同时也揭露了在当今社会应运而生的一些新的“人”际关系——例如我们与宠物、网络虚拟形象,甚至电子产品之间关系。
人际交往是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影响着人的身心健康;当我们感受到与他人失去联系时,我们会想方设法去找回自己失去的社会联系。鲍尔斯表示:“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员,我们有关注和联络他人的内在动机。所以我们打算从社会知觉最基本的层面,也就是通过让被试判断一张脸是不是真人的,来检验这种动机对人的影响。”
2009年时,日本东京的一名男子决定与NDS游戏《Love Plus》中的角色结为连理,在他看来,这位虚拟女友比真正的女朋友要体贴得多。鲍尔斯和她的同事给30名大学生观看了人脸照片,这些图像实际上是将非人类的脸与人类的脸合成得到的,其中人脸所占的比例从0到100%不等,男性和女性都有。实验过程中,这些合成图像会随机出现,被试要对每张图是真人还是虚拟的进行判断。
随后,他们需要完成一项关于对社会联系的渴望程度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渴望社会联系的程度升高,将图片中的人判断为真人的阈值则下降。为了弄清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鲍尔斯的团队又进行了另一项实验,在这次实验中,研究人员人为修改了被试关于社会联系的感觉。研究者另外找来一组大学生参与问卷调查。看起来,研究者基于他们的调查结果向被试提供了反馈,但其实反馈信息是随机安排的。
部分被试得到的反馈是他们将来的生活会很孤单很寂寞,而另一部分则被告知他们将拥有一段持久、稳定的恋爱关系。当然,反馈信息里也包含了针对每个参与者自身的个性表述,以确保信息看起来真实可信。之后,被试也被要求观看了合成照片。实验结果和预期一致:被告知未来生活孤独寂寞的被试更容易把合成照片判断为真人。研究者们表示,这些发现很有意思,因为之前有研究表明,人们在判断一张人脸照片是否是真实的时,是相当谨慎的。
鲍尔斯认为:“这项研究真正有趣的地方在于人的知觉是可变的。即便两个被试看的是同一张脸,他们对于这张脸是不是真人的阈值,以及这个人是否值得交往的判断也是不同的——而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这个判断取决于个人的社会关系状况,以及他今后社交互动的动机。在我看来,我们能够观察到这种可变性,恰恰说明了社会联系对人来说是一种非常基本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