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懋声:曾带泪的中国科学奖

作者: 丁琳

发布日期: 2014-09-17

查懋声谈及求是科技基金会的历史与使命,强调科学对中国的重要性,并探讨了基金会在新时代的转型与发展,特别是对青年科学家的支持与培养。

“中国永远需要科学。”查懋声的这句话也可以把它理解为查氏家族为什么设立这个奖,并精心经营的缘由。

这是一场中国科学界的盛宴。今年求是科技基金会的颁奖典礼,何大一、孙家栋、施一公、韩启德、饶毅、王晓东、蒲慕明、薛其坤、杨学明、杨玉良、陈十一、鲁白、曹雪涛等近百位国内外著名的华人科学家非常难得地聚集一堂。

20年来求是科技基金会奖励过的名单,也是一个豪华阵容:周光召、屠呦呦、张首晟、王晓东、施一公、蒲慕明、陈竺、白春礼、杨玉良、张杰、侯建国、潘建伟、陈宇翱等。

查懋声为获得2014年度“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的科学家颁奖。有人说,求是科技奖培育和奖励过的科学家占了大陆顶尖科学家的半壁江山;有人说,求是科技奖是中国科技界最得人心的奖,雪中送炭,不计回报;也有人说,求是科技奖是中国最公正的华人大奖。

作为成立最早、最先进入到内地的基金会之一,“求是奖”的创办开国内科学大奖之先河。从1994年至今,求是科技基金会已在数学、物理、化学及生物医学等科技领域,累计奖励了百位杰出科学家和青年科技英才。迄今累计颁发奖助金逾1.5亿元。

1994年,香港实业家查济民先生拿出2000万美元创办求是基金会之时,想法其实很朴素。“国内的改革开放还刚起步,各方面都十分需要资金,国家不可能一一都照顾得到……大批优秀的科学家,为国家和人民做出重大贡献,可他们不但寂寂无闻,生活上还相当清苦……我们很想为改善科学家的收入做一点工作,给予一点物质上的奖励。”他当时这样说道。

1994年,首届“求是奖”评出了10位杰出科学家,其中有8位是“两弹一星”元勋,并给予每人100万元的重奖——在当时,这个金额不啻于“天文数字”,求是基金会则希望藉此来冲击国内的思想观念,促进尊重科学风气的形成。彼时,内地科学家不仅多年来未能得到社会认可和足够的尊重,他们的清苦生活窘况,也令查济民、查懋声父子受到极大触动。

让现任基金会主席查懋声至今记忆犹新的,是一位当年的获奖者,因买不起一套出席颁奖典礼的体面西装,而不愿来领奖。“我见到父亲流泪只有3次,其中一次就是第一届求是奖颁奖的时候。”查懋声正是从那时起,意识到父亲创办基金会的意义。

“求是的顾问都有着很高的学术水平,却都很谦虚,这是20年来基金会发展得好的保证。”查懋声说,"这既让我能够与他们在求是共事感到荣幸,也是我一直‘战战兢兢’的原因。”求是科技基金会5位创会顾问,都是声名卓著的科学家:陈省身、杨振宁、李远哲、简悦威、周光召,之后基金会的顾问委员会组成一直延续这个良好传统,每一届顾问都有华人科学家中声誉最高的科学家担任顾问。

新时代的“雪中送炭”虽然时代的变迁,也让基金会遇到了新情况:随着政府对科技的支持逐渐加大和社会发展,对于中国科学家们来说,如今百万元奖励金额的经济意义远不如当年。如何继续“雪中送炭”,保持“求是奖”的独特价值?这也是近三年来查懋声和基金会的顾问们,思考最多的一个问题。

他们还就以下问题广泛征询了求是顾问团及历届获奖人:在大有改观且有效率的物质奖励之外,中国科学界究竟还缺少什么?对此,求是还可以做些什么?

2013年,基金会决定重启“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

原因在于,他们观察发现国内绝大部分奖项都是结果导向型的,对青年人早期支持的奖项则很少,而目前中国正处于大力引进海外顶尖青年人才的机会窗口期,新的“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项目旨在为中国一流大学引进海外最有发展潜力之青年学者提供帮助,通过对个人的资助致力为中国未来20年的科技事业发展培养领袖之才。去年,共有9名青年学者获得这一奖项,今年,“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的获得者则有10人。

其中有14位都是“80后”,最年长的获奖时也未超过36岁。

而对于传统的两项大奖:“求是杰出科学家奖”及“求是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基金会通过重构提名、评审机制,采用“生命、医学和化学”、“数学、物理和天文”两大学科主题隔年轮替的方式,进行严格遴选评审。希望通过对杰出科学家成就的褒扬和奖励内涵的诠释,向社会特别是青年学者倡导科学精神、治学方法和科学领导力。

查懋声在与求是科技基金会同行的这20年中,经历了许多心路历程。他表示:“21年前,家父秉持科技强国的信念,在杨振宁、陈省身、周光召等著名华人科学家的鼎力支持下,成立了求是科技基金会。其实,我父亲年少时的梦想就是成为科学家,但因家里贫困上大学的愿望未能实现,他对此一直耿耿于怀,后来我们家族几乎所有人都是读的工程、化学、数学等工科专业。他没做成科学家,就转而全力支持国家科学发展。

如今,我们能做的就是继承他的理想,将基金会办得更好。”

查懋声还提到,随着社会发展和形势的变化,基金会的初衷和宗旨不会改变,但表现形式会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调整。他认为,求是基金会的工作转型,也应是有形与无形并行:我们之前的焦点始终是对科学家个人的关注,奖励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激励优秀年轻学者。

如今在奖助之外,基金会也希望能通过系列活动,比如对国内高校人才引进的调研、不同主题与规模的求是沙龙等等,形成一种无形机制,为科学家们搭建一个独立、理性、有公信力和影响力的平台,加强学者间的思想交流,并将交流成果传播到社会上,从而促进国内科学共同体的良性生长。

查懋声表示,求是之所以能够保持公正公平的环境,就是因为我们的顾问和评选委员没有私心,很自然的在发展,找最好的团体。他希望基金会今后将继续秉持科学家主导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对青年人才的扶持。

“心在哪,哪里就是我的家,我的心在中国,而科学,永远是中国最需要的。”

UUID: 4aa9f48c-dc08-4608-8602-064a81eb1cb0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赛先生公众号-pdf2txt/2014-2015/赛先生_2014-09-17_查懋声:曾带泪的中国科学奖.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130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