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面对不少同行的激烈竞争,但这位非典型科技创业者正在掀起颠覆旧秩序的新一轮风暴。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打车时的第一个动作不再是“招手拦车”,而是“掏出手机”。叫车软件成了许多人使用频率最高的手机应用。在北京国贸,某外企高管张先生使用一款叫车软件预订去机场的轿车。5分钟后,一辆奥迪A6停在了公司门口。在乘车过程中,他享用了车内的免费Wi-Fi和饮料。
30分钟后,张先生到达目的地,司机热情地为其打开车门。随后,张先生用支付宝付了车费,并很快收到了一封邮件,邮件内写明了里程数和收费明细,还附上了行驶线路图。如果对司机的服务不满,他可以直接致电投诉。张先生用的既不是“滴滴”,也不是“快的”,而是一款来自硅谷的叫车软件——Uber。事实上,滴滴和快的的创新理念就来自于Uber。不同的是前者衔接的是出租车司机和乘客,而后者衔接的主要是私家车主和乘客。
您可能听说过Uber,不过您可知这款小小软件背后的创始人如今已是亿万身家。目前Uber估值高达182亿美元。贝莱德、富达投资集团等全球知名投资机构都争相成为其股东。据《福布斯》预测,Uber创始人特拉维斯·卡拉尼克只需持有5.49%的股份,便可坐拥10亿美元的个人净资产。而从未出售过公司股份的他据悉至少持有10%。这意味着,其身价逼近20亿美元。
卡拉尼克出生于洛杉矶,小学六年级就会编写程序,是个典型的硅谷小子。与不少硅谷前辈大佬相似的是,1998年他也是个肄业生——大四时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计算机工程系辍学。随后他与同学合作创办了Scour网站,方便网友交换音乐、影片。可想而知,在版权受到严格保护的美国,Scour遭到了多家大型电影、音乐公司的侵权指控,被要求赔偿高达2500亿美元损失。最后,Scour不得不宣告破产。
三年后,卡拉尼克成立新公司RedSwoosh,提供点对点文件共享服务,帮助用户完成大媒体文件的传输和交易。但与Scour不同的是,RedSwoosh规避了法律风险。2007年,RedSwoosh以1900万美元的价格被收购。31岁的卡拉尼克由此成为千万富翁。不过千万富翁可不是终点,他热衷于喜欢扮演传统颠覆者的角色,并相信创意的力量。
2008年,一次互联网峰会结束后,卡拉尼克因为打不到车而站在风中瑟瑟发抖。同行的坎普抱怨说:“假如我可以在手机上按一个键,然后立刻出现一辆车就好了。”就是这样简单的一句牢骚,触发了卡拉尼克的灵感。第二年,Uber诞生了——创立者正是打不到车的卡拉尼克和坎普。他们与租车公司签订合约,以iPhone作为计费跳表器,让高级出租轿车能在空闲时提供出租车服务。
Uber上线四个月后,卡拉尼克就知道这个点子成功了,因为公司收到了旧金山市政府发出的勒令停止营业公文。由于Uber服务跳出了传统范畴,模糊了高级租车与平价出租车之间的界限,费率未经审查,车辆没有漆成规定颜色,并挑战了主管机关的审查制度,从而引发了传统出租车公司的群起抗议。
颠覆传统经验丰富的卡拉尼克并不认为上述理由能证明Uber违法,相反,倒是能证明Uber的创新——因为服务模式太新,以至于尚未被既有审查制度纳入范畴。Uber开始发动用户的力量来对抗这股行政力量。认可这种服务模式的人们纷纷向市长信箱投去自己的请愿书,最终,这次勒令不了了之。随后,Uber开始进入各个城市,并大受欢迎。
它的妙处在于,注册成为其旗下司机后,私家车主可以随时随地赚外快;他们提供的拼车、租车服务,也给很多无车族带来便利;Uber从中抽取一定佣金。可谓三方共赢。不仅如此,从打造Uber起,他便从未将自己的公司仅看作一个叫车软件。“能在用户需要时即刻满足他们的愿望,不管是租车还是其他,”在卡拉尼克看来,“它是生活方式和运输方式的交汇点。”他可以将叫车服务模式复制到其他交通工具,比如私人飞机和游艇。
由此,基于这种海陆空三位一体的物联网图景便呼之欲出:住在城西的你突然想吃城东的某家小吃,在Uber上下单,刚好要从城东开往城西的某位私家车主,完全可以顺道实现你的心愿,也顺便赚一笔外快。以此类推,往返于北京—巴黎的私人飞机、豪华游轮,也有望变身成你的私家快递。“Uber正在建立一个覆盖各个城市坐标的数字网络。
”其投资人Shervin Pishevar这样解读Uber的未来,“一旦这个坐标网建立起来,作为一个平台,Uber的想象空间是非常巨大的。”去年8月,Uber进入中国市场。今年5月,北京成为Uber进入的第100座城市。与很多身着T恤加牛仔裤的硅谷创业家不同,卡拉尼克总是穿一身合体的正式西装。尽管面对不少同行的激烈竞争,但这位非典型科技创业者正在掀起颠覆旧秩序的新一轮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