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3年,Sprengel第一次提出蜜腺周围对比鲜明的点或线可能在传粉者的访花过程中起到促进作用。此后,科学家们便对“蜜源标记”的功能产生了兴趣。近来一些研究专注于熊蜂对该花模式的先天反应,但全都使用的是人造花,而且这些花的蜜源标记围绕在花的中心,对花中心的内在吸引力或与蜜腺的直接联系可能混淆这些标记的影响。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动植物关系研究组的Eben Goodale与其同事设计了一个人工的“分离花”(蜜源标记与蜜腺分离),并与“未分离”的花(蜜源标记与蜜腺未分离)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尽管熊蜂对这两种花的传粉总体成功值相似,但访花失败的熊蜂在“分离花”上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另外,成功的熊蜂靠近蜜腺的方向与它们靠近“未分离”的花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该研究论证了一个看上去简单的花朵图案如何与实际的一系列综合信号联系起来,熊蜂通过复杂的内在调节系统来完成这个信号处理过程。
相关研究成果以The innate responses of bumble bees to flower patterns: separating the nectar guide from the nectary changes bee movements and search time为题发表在Naturwissenschaften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