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脊椎动物都会打哈欠,但是“打哈欠传染”只在很少数的物种中存在。不知你是否注意到过生活中的这种现象:一个人打了哈欠之后,周围的人也会跟着打。有研究者发现,越是亲密的人,哈欠传染的现象就越明显。然而,大多数哈欠传染现象都是在灵长目动物中观察到的,对非灵长目哺乳动物的哈欠传染研究则几近空白。
来自东京大学认知与行为科学系的特蕾莎·罗梅罗(Teresa Romero)和她的同事们对生活在日本多摩动物园中的一群狼进行了研究,为哈欠传染现象在非灵长目动物中的存在提供了首个证据。
在早先的一些研究中,科学家认为哈欠传染的直接原因,可能是个体间的行为刺激激活了额叶皮层内的镜像神经元——这是共情能力(理解他人的感受并产生共鸣)形成的基础,而基于共情才能形成较为高级的社群结构。
此前,特蕾莎的团队在家犬身上发现了哈欠传染现象:犬类会对主人的哈欠做出跟着打哈欠的反应。家犬面对熟悉人时打哈欠的频率,比面对不熟悉的人的时候要高。这个结果和针对人类的实验结果是相似的:个体之间联系越紧密,就越容易发生哈欠传染。
为了排除“驯化”这一因素的干扰,研究组进而选择狼(Canis lupus)作为研究对象。
“狼是非常理想的研究模型,它们没有被驯化,又和家犬有最近的亲缘关系,并且还存在高度的社会合作关系。”特蕾莎向果壳网介绍:“所以,如果这种共情能力是哺乳动物共享的,那么我们就能在狼身上观察到哈欠传染现象的发生。”研究组选择了多摩动物园里的一组共12只狼进行了观察。“我们所研究的狼群数量是在正常狼群范围之内的,并且表现出‘核心家族’的特征。”特蕾莎说。
这群狼由一对头狼夫妇和它们的10个子女(5雌5雄)组成,通过五个月的观察,研究者们发现了狼群中确实存在着哈欠传染现象——这证实了研究人员们此前对于“共情能力来源于哺乳动物的历史演化”的猜测,并且也说明之前在家犬实验中观察到的跨物种“人犬哈欠传染”是由最开始的“种内哈欠传染”演变而来。
此外,在排除觅食、追逐、性行为、嬉戏的情况下,研究者还详细记录了狼群中每个个体打哈欠的具体时间长度及总次数、最初打哈欠的狼(哈欠触发者)的身份、在两个身长范围内紧接着打哈欠的狼(哈欠接收者)的身份、接收者的脸部朝向(以确定接收者是因看见触发者才打哈欠)等数据。研究人员观察到,狼接收哈欠有不同的途径,其中以直接目视途径的传染效果最为明显。
当然,在完全看不见对方的情况下,狼依旧能凭借听觉来进行哈欠传染。这种现象在人类中也有存在:除了看和听,人类还可以通过阅读哈欠相关的文字、甚至只在脑子里想,就能进行哈欠的“接力”了。
但是比起接收途径的不同,个体的关系牢固程度才更加影响哈欠传染的效果。通过对个体身份和哈欠频率的分析,研究员们发现,狼群内个体的关系强度对哈欠传染的频率有正影响——关系越铁,哈欠越容易传染,这个观察结果和人类也是相似的。
研究小组还发现了一个十分重要且有意思的现象:在面对亲信的哈欠时,雌狼能够比雄性更迅速地回应对方的哈欠。这提示,与雄狼相比,雌狼对亲信的社会行为刺激更加敏感。目前,在人类之中还没有发现类似的性别差异,但是这个发现和之前的一项针对狮尾狒狒的研究的结果是相似的:该群体中的雌性比起雄性来,更加对哈欠传染表现出易感。
特蕾莎对果壳网说:“所以我们可以提出假设,哺乳动物的雌性更容易对周边亲信的社交信号刺激作出响应,当然这个假设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来进行验证。”
值得注意的是,哈欠传染的具体功能目前还没有被详细研究。“虽然有猜测认为对哈欠的响应有助于群居动物行为和生理状态的同步化,但是这个假说缺乏直接的实验证明。”特蕾莎指出,未来的研究,尤其是对野生种群的研究,应该对哈欠在群体同步行为上的调节作用进行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