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网络的潜在的全球覆盖性是其界定性特征之一。有史以来地第一次,同地球另一边的朋友进行视频聊天和分享日常新闻,就像与同城好友一样地容易。但是,社交媒体网络的实际渗透有相当大的地域差异。
例如,根据 2013 年 6 月 Reach 网站的数据,拉丁美洲 90% 以上的 iPhone 手机安装了 WhatsApp,但其在美国的安装率不到 10%;西班牙 44% 的手机有 Line,而法国只有 1% 的手机有 Line;KakaoTalk 在韩国实际上是广泛使用的,但在东亚以外的地区则几乎无人知晓。
亚洲的社交网登录环境是由 Facebook 主宰的,其市场份额是 82%,而 Google+ 仅占 2%;在北美,两者的数据就接近得多,分别为 47% 和 31%。接着是中国,其社交媒体环境全是自有的。随着全球巨头 Facebook 和推特被中国防火墙拒之门外,它们在社交媒体生态系中的利基市场被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人人和 QQ 空间的爱好者分享。
虽然其渗透范围几乎不超出中国,但微信的用户总数多于 WhatsApp、Line、Viber 或 Skype。
与世隔绝使得不同的生物在加拉帕戈斯群岛和马达加斯加岛上得以进化,同样地,中国网络与其全球同行的等价性远不精确。尽管微博与推特类似,都把帖子字数限定在 140 字以内,它也类似 Facebook,允许对帖子的评论和点赞。社交媒体网络的使用差异有些会受文化环境的驱动。
例如,不同于推特,新浪微博的用户常常贴出有大块长段文字的 jpeg 图片,因为图像更容易逃避审查员的审查,审查员都在搜索文字中的关键词。还有一个原因是,中国用户通常没有耐心关注微博消息中的链接。
审查制度以其他方式定型了中国的社交媒体环境。在 2013 年的网络打压中,几位微博的社会评论员被捕,一些政论领袖的帐号被删除,自那以后,网络社交已经转向微信;微信里,人们公开传播一些事情并与小圈子私下分享别的事情,这种工具被越来越多地用于社交组织、运动队的粉丝相互联络以及老师召集学生。
在中国市场的独特环境之外,关于公司如何未能充分适应本地环境而创造一个临界量,也有几个例子。
但是,一般而言,不应过分夸大文化差异对社交媒体差异的影响程度。对目前社交媒体使用的许多差异的解释,不是通过文化而是通过设备使用的历史趋势来进行。例如,在欧洲和北美,许多人在买智能手机作为补充设备之前,习惯于在个人计算机上访问社交网络;而在整个亚洲,更常见的是,人们对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第一次体验都是在智能手机上进行的。
比如,为什么 Skype 尽管有六七年的领先优势却被 WhatsApp、Line 和 Viber 的爱好者迅速赶超,其根源在于移动优化——Skype 为个人计算机进行了优化,但不得不适应移动应用,而其较新的竞争对手都是怀着移动的思维入市的。
Skype 的情况并非个案:在一个个人计算机占主流而移动互联网的访问基于 WAP 的背景下演化的所有社交媒体网络,都不得不为一个智能手机主宰的世界而进行重新定制。它们如此做的成功程度,或者网罗更懂移动技术的新贵的成功程度,将决定它们在与后起的竞争对手的竞争中能维持多大的市场份额。
就像智能手机设备在全世界无处不在一样,我们有理由说,社交媒体景象将逐渐汇聚。无论他们在哪种文化环境中成长,有 iPhone 手机的年轻人倾向于找到同样有用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