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高价值产业发展缓慢?可能有很多原因,但我认为有两点最为关键:缺少高端人才以及对技术研发与创新的不合理管理和支持。
未来十年,高科技对中国经济增长极其重要。在经过GDP高速发展的三十年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大量研究表明技术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紧密联系,因此高科技发展是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基于核心知识产权的高价值经济体转型的关键。
在高科技产业领域,中国占全世界高科技产品的出口份额从2000年的6.5%一路攀升到了2013年的36.5%。然而在科技部披露的2011年中国出口高科技产品份额中82%是由外资企业或合资企业生产的。
中国缺少一支有持续发展力的世界级人才队伍,这些顶尖的人才能基于颠覆性创新与核心知识产权来创造新知识、新商业。
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的教育体系仍然是对所有大学进行微观调控管理的集中式教育体系,这也导致了中国尚无一所大学能进入全世界前20。在2013-2014年度泰晤士高等教育的大学排行榜上,只有两所大学进入前50:北大第45名、清华第50名。而在2013年上海交通大学的世界大学排行榜上,中国没有一所大学进入前100名。
中国的经济改革的卓有成效是由于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相结合的经济体制,类似于列宁在1921-1928年推行的“新经济政策”,允许个人经营企业,而银行、外贸和重要行业仍由国有企业掌控。然而教育体系的唯一大改变是70年代末恢复了高考,从文化大革命的混乱体系回到了文化大革命以前的集中式、五年期进行规划的教育体系,但没有大的根本改革。
从培养顶尖人才角度来看,集中式的教育体系有两个大的弊端:低工资结构,这会导致大学无法聘任、培养和留住世界级的顶尖教授;按计划设置大学专业,这会导致毕业生专业与就业市场需求之间不匹配、学生兴趣天赋与所学专业之间不匹配。
集中式教育体系导致低工资结构的主要原因并不清晰,因为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已经增加到了GDP的4%,与欧美、日韩与以色列等发达国家相比只有约30%的差距。然而,中国教授的工资却比这些国家的教授要低好几倍。中国刚入职的年青教授的平均薪水是所有国家中最低的,而中国顶尖教授的平均薪水也仅比亚美尼亚和俄罗斯高,只有加拿大顶尖教授的11.6%、美国顶尖教授的15%。
政府实施了一些吸引顶尖人才的政策,但却并没有解决问题的根本,比如“千人计划”。这是一个好的尝试,在某些领域里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高科技领域并没能吸引许多顶尖人才回国。这主要是因为千人计划对所有领域的所有教授采用相同的薪资标准。尽管这个标准对于生命科学领域有竞争力,但是在计算机领域却并没有竞争力。
我建议改革和改造集中式教育体系,使之成为非集中化的教育体系,允许大学在教授薪资、晋升、学生入学以及专业设置上有自主决定权。在非集中化教育体系中,大学可以自由地做出很多重要决定:大学可以自主决定教授的薪资以及科研经费的分配;大学可以从全世界的人才库中招聘教授;大学在评估教授资质及晋升机制上自主。
我相信研究质量和评价“成功”的考核指标密切相关。如果用研究成果的质量来评价研究人员,那他们就会专注于质量;如果用数量考核,那他们就会关心数量;如果用申请到的研究经费来考核,那他们就会花大量时间去跑经费。
大多数经济学家都认同科研投入对一个国家的长期经济增长非常重要的。过去几年中国一直在增加科研投入。去年,中国的科研支出高达2580亿美元,虽然占GDP的比例还低于欧美、日韩与以色列等发达国家,但科研投入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仅比美国少36%。
然而,一个核心问题是政府对高科技科研创新的投入有多大效果?如果我们向国际高科技界询问这个问题,大多数会回答并不有效。以运转了28年的“863计划”为例,近年来每年经费已达到约20亿美元,但人们在高科技领域里却找不到一个863项目产生核心知识产权并且其产品占领国际市场的成功商业案例。
我建议中国的经费资助机构实施改革,将科研与创新分开,让市场来驱动创新。通过这种方式,经费资助机构就能设立现实的、可实现的目标:通过研究项目培养研究人员与学生,然后让这些人员以后在与研究项目分离的创业环境中从事创新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