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4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以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作为“杰青基金”的管理机构,始终坚持将其用于支持在基础研究方面已取得突出成绩的青年学者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创新研究,20年来取得了良好的成效。2004年,“杰青基金”十周年之际,基金委曾经对于“杰青基金”的相关情况进行专题总结。2014年,又是一个十年到来。
以十年为界,进行对比分析,我们能够更清楚地看到“杰青基金”发展、成长、壮大的轨迹。“杰青基金”在学术界和科研组织机构中已经形成品牌,享有较好声誉,为国内科技界所公认。展望未来,“杰青基金”必将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征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杰青基金”的设立,是党和政府推动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的生动体现;是党和政府审视国际科技人才竞争态势、大力推动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管理创新实践;更是党和政府凝聚海内外青年才俊,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勇攀科学高峰、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
“杰青基金”遴选并培育了一批领军人才,提升中国科学界的国际影响力。打造基础研究高端领军人才库。“杰青基金”设立十周年时数据显示,自1997年至2003年,有23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7人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近几年中国科学院内地新增选的院士中,50岁以下的全部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的获资助者(以下简称“杰青”)。“杰青基金”设立二十年,这一数据被大幅度刷新。
1994~2013年间共增选10批中国科学院院士共计475人(按2014年2月数据统计),其中获得过“杰青基金”资助的有142人,占总数的29.89%。现年60岁(含)以下的院士中,81.82%曾获得过“杰青基金”的资助;现年41~50岁年龄段的院士中,92.16%曾获得过“杰青基金”的资助。
增选院士中“杰青”的数量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数量上由1995年的1人增长到2013年的36人,比例从最初的2%增长到2013年的67.92%;自2007年以来的院士增选中,已连续4届超过一半以上的院士曾获得“杰青基金”资助。
“杰青基金”获得者们持续在国际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力。比如,白春礼院士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长。曹雪涛院士当选“亚洲大洋洲免疫学会联盟主席”。“杰青”潘建伟院士2012年获国际量子通信、测量与计算学会“国际量子通信奖”,是获得量子信息领域这一最高荣誉的首位华人物理学家。“杰青”傅伯杰院士曾获国际景观生态学杰出贡献奖,当选为国际生态学会副主席,国际长期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副主席。
“杰青基金”推动了学科繁荣发展,促进一批高水平创新研究群体的发展。基础研究显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其中之一是研究团队的作用日益凸显。“杰青基金”管理工作适应这一特征,十分重视和强调研究队伍的合理布局,把形成良好的研究团队作为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力扶持以优秀科学家为带头人、在长期研究实践中自然形成的、具有良好创新活力和创新文化氛围的研究群体。
“杰青基金”服务创新驱动,着力解决国家战略发展和现实需求中的关键科学问题。面向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杰青”有力保障了国家战略实施。近年来,“杰青”们围绕我国载人航天、高铁等领域开展独创性研究,推动了这些重大科技战略的实施。面对发展中的现实需求,“杰青”着力破解科学难题。近年来,我国在医疗、水利水电、交通、激光、农业等诸多领域都取得了重大进展,为各项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