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周刊》专访果壳阅读主编小庄

作者: 郭沛文

来源: 晨报周刊

发布日期: 2014-08-21

本文是《晨报周刊》对果壳阅读主编小庄的专访,探讨了关于人的科学、哲学终极命题以及科普读物的意义和创作过程。小庄分享了果壳阅读的创办初衷、选书标准、翻译书名的思考,以及对科普读物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的看法。

“我是谁?”哲学中的几个终极命题之一,不论苏格拉底、康德,或身为普通人的你我,经此一问,都会围绕它发散出多个问号:人是什么?生活是什么?社会是什么?这些个看似单纯的、网上搜搜就可以得到一个“概述”的问题,要得到清晰的答案,却几乎是不可能。通过纯粹的抽象思考从意识形态上解释人的本源,是哲学家的任务,而科学家们更偏爱用实验和研究来抽丝剥茧。

在一套主旨是“介绍关于人的科学”的引进译丛中,我们看到,闻名于世的动物行为学家弗朗斯•德瓦尔的《共情时代》(The Age of Empathy)阐述了这样一种观点:“生物学或许可以为社会和政府提供借鉴,于是更需要我们提供一幅全面的图景。让我们抛弃片面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仔细看看演化究竟向我们展示了什么,看看我们究竟是怎样的动物。

”而以探寻两性关系著称的人类学家海伦•费舍尔则如此在《情种起源》(Why We Love)中解释自己研究爱情的缘起:“如你所知,我已经相信浪漫爱情是一种普遍的人类情感,产生于大脑中特殊的化学机制和网络回路。但到底是哪一种呢?我决意去搞清楚这种能让最正常的人也发疯的魔法……”在另一方面,我们难免又有点莫名害怕,担心知晓这些道理之后,人生会不会因此变得无聊。

举例来说,如果我与男/女友的相恋都是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五羟色胺作用的结果,那么相恋该是多么脆弱和无趣的事情?则有人也提出,把这些“危险”知识紧锁在科学家的实验室里,普通人平淡的日常就不会被打扰。而事实上,逃避寻根问底的生活更有可能是一种虚拟,在这个时代,对看似应当如此的虚拟表象习以为常、安之若素才是最需要警惕的现象之一。世界在剧烈地变化,你却对自身越来越陌生,不了解你的腺体和神经们。

“我们生活在这样一种文化里,人们越来越多地在虚拟中生存。”玛丽•罗琦在《太阳系三环到四环搬迁纪要》中写道,“但是虚拟和现实一点也不一样。”看似安全的虚拟相比于现实更危险的原因,在于它渐渐脱离了人的本性,而看似安全的无知也是这样。我们自己以为已经周全的认知,往往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仍以《情种起源》一书为例,即便相恋真的只是一些化学元素在人体之中的复杂作用,那么我该如何辨别自己是否真的爱上了一个人?我该如何用正确的方法使自己走出失恋的负面情绪?我们如何才能获得更为和谐的爱?当科学知识可以用来解决这些实际的人的问题时,我们才懂得向下挖掘的必要性。所以真正的问题来了,是否我们的追问真正源于好奇?想要去从根本上具体而微地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如此思考、如此行为、如此相爱、如此活着?

明白此时此刻每敲击一下键盘之际,发生在自己“身体”这个庞大系统中的各种复杂运作?上面提到的三本书,都出自果壳阅读与湖南科技出版社共同推出的“第六日译丛”系列。果壳阅读主编小庄在序言中指出,翻译引进这套书的意义正在于用一条科学的途径,来同你我一起探讨“我为什么是我?人为什么是人?”这一既简单又复杂的古老问题,并由此延伸至对人的认识。

你会发现,很多研究方法是一直适用的,正如《共情时代》中所说:“人类历史上,形形色色的意识形态你方唱罢我登场,恒久不变的,只有人的天性。”以下是《晨报周刊》记者郭沛文对小庄的访谈。晨报周刊:“第六日译丛”的选书标准是怎样的?我注意到当中有三部玛丽•罗琦的作品,这三部作品分别关乎身体、性、太空旅行……玛丽•罗琦似乎是个爱好广泛的作家?你们有过接触吗?小庄:罗琦另一本讲消化道的书我们也正在翻译之中。

之所以会大量引进这位作家,是因为她写的书符合我对这套译丛的基本设定:关于人的功能、情绪、感官的科学。简而言之,关于人的科学。我们后面还会有关于联觉、时间错觉……等议题的书出来。

玛丽•罗琦原来是学心理学的,后来成为一个专业的科学报道写作者,她第一篇见诸于大众媒体的文章是发表在《旧金山纪事报》上一篇有关抗胰岛素综合症的幽默小品文,也曾因如何对抗细菌和竹子的用途等题材的文章获得过一些大众科学传播奖项,所以你可以看到,这个人的确是对世界充满好奇,涉猎极广。

去年我因为想邀请她参加上海书展而给她写过邮件,她人很nice,不过最后没有答应我前来,原因是她不想花费那么多时间在与写作无关的事情上,除非是在中国联系到和她下一本书主题(抱歉她不让我泄密)有关的项目。这种敬业让我尊敬且感动。我也试着去做了些努力帮她找项目,不过因为时间问题最后没有达成,还挺可惜的。

晨报周刊:关于这套书的译名,我觉得非常有趣,第一辑的译名好像都偏向于直译,第二辑,风格有所改变了,譬如Why We Love?这部书没有翻译成《我们为什么相爱?》而是《情种起源》,为什么呢?小庄:显然是受了《物种起源》的启发咯,这个书名是我辗转反侧了n个夜晚想出来的,哈哈哈哈。

第一辑书名直译的感觉都还比较有趣,第二辑的Why We Love和Parking for Mars直译的感觉都差一点,所以我就召集部门同事、果壳办公室和其他一些有趣的朋友给我脑暴,最后出来的这两标题现在看起来都还挺让人满意。事实上The Age of Empathy原来是想翻译成《猩猩相惜》的,好玩,但不够大气,考虑到这本书的主题,我们还是选了直译。翻译书名真是件搞脑汁的事情啊。

晨报周刊:目前我手上有三本书,最喜爱的一本应该算是《共情时代》,同样是讲动物性与人性之间的那点儿差异(不知道这样理解算不算错),我还是更中二地喜欢社会关系多一点呢,但是我觉得女生应该会喜欢《情种起源》吧。做这套书的时候,是否考虑过自己是受众群体是怎样的?男女老少高矮胖瘦屌丝高帅富有个目标读者群吗?

小庄:不会那么严格地去限定读者对象,事实上,我觉得这些“关于人的科学”是每个人在有生之年都应该去多了解一下的。只要你有足够阅读的文化水平,对世界好奇,对自身好奇,就应该去做到这一点。《共情时代》也是我非常看好的一本书,它应该好好被推介,因为共情、利他、善行这些观念在时下的中国,真的是太需要了。希望这本书、这套书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崭新有益的东西。晨报周刊:一个比较老旧又无聊的问题是:读书有什么用?

相比于一般的虚构文学和非虚构抒情向的书目,“科普”这样的作品看起来是更有用一点,但是也……更难让人理解一点,我们现在似乎处于一个比较浮躁的环境中,这样难以理解的东西要做到有趣和吸引人并非易事吧?做这套书之前有想过这个问题吗?小庄:我曾经是做文化类媒体的,从踏入这个行业的第一天开始,就经常被问到类似问题。事实上我们是没有办法从根本上回答它的。

如果谁要来问“读书有什么用”,我就会想起小时候我妈和我开玩笑时说的一句话“你要是嫌麻烦的话,出门不穿衣服也是可以的,反正又不会死人”,同理,你要是嫌麻烦的话不读书也是可以的,反正也不会死人。但是,从文明的意义上,你是不是在放弃自己“人”的身份呢?晨报周刊:因此我也想知道,在国外,科普类型的原作卖得好吗?有没有例子或数据可以说明?

小庄:最成功的例子是《时间简史》……在国外它们卖得还是不错的,据我所知,de Waal、Fisher和Roach的书都会出现在类别排行榜上,特别是近几年Roach锋头其实很劲,新书一出来都会在亚马逊总榜相当靠前。我们接下来要做的那本消化道的书也是,我观察了很久,它很长都没跌出前几百名。晨报周刊:《情种起源》一书结尾处“这种强悍的、变化无常的、原始本能的力量在我们现代社会境遇又如何呢?

”我觉得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发问,除了爱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东西也在现代社会中遭遇着改变,这种改变是否有“好坏”之分?如果有,你认为驱使它们向好的因素是什么呢?小庄: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我想说的是,其实我们应该撇开保守观念,试着去接纳一切人类社会的嬗变。达尔文的演化理论的核心是物种对环境的适应,伺变而变,变无所谓高级,它只是在找一个当下的最优方式。

促使这些变化向着好的方向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就包括人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寻求团体间的合作,这一点在《共情时代》中是阐述得非常到位的,总而言之,大家要想活得更好,就得想办法一起活得好,活得明白。晨报周刊:《太阳系三环到四环搬迁纪要》中搜罗了很多有趣的太空实验,国内的航空事业也在不停发展,你认为假以时日,以后国内会出现这样有趣的科普读物吗?大概会需要怎样的条件呢?

小庄:这本书的推荐语我专门找了两位写航天科普的中国作者龚钴尔和赵洋,他们都有这样的潜质,他们已经出版的书当中也有很多欢乐的片段。国内要出现这种类型的有趣科普读物,最大的障碍是作家们没有足够时间乃至金钱去体验第一手的科研现场,去精心提炼这些经历中的细节。所以说到这个条件,我想应该是整个创作者生存环境的改善吧,让他们生存无虞之后潜心做出好作品,不仅对科普作家,对艺术家、文学家……皆如此。

晨报周刊:最后再谈谈果壳做科普的初衷吧,以及果壳阅读是如何创办起来的吧?目前有哪些书系,“第六日译丛”在果壳阅读整个书系中是一种怎样的身份?小庄:果壳的创始团队基本上就是一些原来从事科普传播的年轻人组成,大家有着一致的目标和信念——让理性的思维方式和生活在知识层面的阐释更加深入当下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说实话我们一直不喜欢“科普”这个词,它看起来太古板,有种色厉内荏的高高在上,我们自己更愿意采用的说法是“理性知识和极客文化的传播”,太长了是不是?哈哈。果壳的书分几大版块,除了大家可能更熟悉一些的大众科普类别的这些图书产品,还有少儿和科幻两大块。

大众科普方面的书最早要追溯到2008年,当时不过做着好玩,一年也就出个一两本的节奏,直到2011年才开始系统地做“果壳阅读”系列书系,但那时候其实也就我一个人,直到现在,大众科普这块也就维持在两三个人的小团队(少儿和科幻也各有一个差不多的小团队)。其实在“第六日译丛”之前,我们所有的书都统一归到“果壳阅读”书系下,并未做更精细的区分。以后我会考虑更多生成一些子书系。

UUID: 5d7f89ac-e2e1-4f11-bb7b-3fa4f8c2d657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果壳公众号-pdf2txt/2014/2014-08-21_你是你自己的陌生人,但你是可以认识ta的.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85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