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试过熬夜看球,熬夜工作,熬夜思考人生,就很可能也顺带感受过缺觉之后的呆滞、疲乏以及无尽的睡意。然而,身边总有那么些“超人”——平日里睡得少,一样精神好,偶尔通个宵,隔天也不太需要睡更多的觉来“补眠”。你也许会在羡慕中略带困惑: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充足的睡眠对于保持身体健康和日间的状态都非常重要,但怎么才算“充足”却因人而异,有的人一天睡上9小时都意犹未尽,有的人每天却只需要睡不到6个小时。传说中,撒切尔夫人每天只睡4个小时,却仍能不改“铁娘子”风范。这样异于常人的表现型(Phenotype)背后,是否也有着与别不同的基因型(Genotype)?
一般认为,人的睡眠和觉醒过程,受到两套机制的调控,一套是控制近昼夜节律的生物钟,另一套是调控睡眠需求的睡眠内稳态。这两套系统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我们什么时候睡,睡多久,睡得怎么样。在这两套调控机制中,一个叫DEC2(又叫BHLHE41)的基因发挥着特别的作用:它的表达受到生物钟的调节,表达出的蛋白质是一类转录抑制子,能够反过来抑制生物钟的核心调控元件CLOCK和BMALL1,最终影响人的睡眠时长。
2009年,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徐璎研究组发现,DEC2蛋白上的一个氨基酸替换突变(第384个氨基酸残基从脯氨酸变为精氨酸,p.Pro384Arg)会导致人们呈现“睡得少”的表型。在入睡时刻相差无几的前提下,携带这个突变的人所习惯的平均睡眠时间,仅仅是每天6.25小时,比同家族中不携带这个突变的人(平均每天8.06小时)要短得多。
这一发现让费城儿童医院应用基因组学中心的雷纳塔·佩雷戈里诺和同事饶有兴致:DEC2上其他位点的突变会怎样影响人们的睡眠状况?他们对59对同卵双胞胎和41对同性的异卵双胞胎进行了“熬夜实验”——研究者在实验开始前一周收集双胞胎的日常睡眠数据,到参与实验后,双胞胎们先在实验室睡两晚安稳觉,然后便开始接受长达38小时的睡眠剥夺。
在这段不能睡觉的时光里,他们需要每两个小时接受一次反应测试,检测他们在睡眠剥夺期间的反应力。被试反应时间长于500毫秒的次数可以反映“缺觉”对他们的影响。在熬过38小时之后,被试得以安心补觉。在分析双胞胎们的睡眠数据时,研究者发现了一位“天生睡得少”的男青年。实验前一周的睡眠记录显示,这个小伙子每天比他的异卵同胞兄弟少睡超过一小时。
就算在经过38小时睡眠剥夺后的愉快补眠阶段,他也只睡了8个小时,他的兄弟则大睡了9.5小时。研究者对这对双胞胎的DEC2基因进行测序后发现,睡得少的那位携带着一个位于DEC2第五外显子上的氨基酸替换突变。不过,和2009年发现的p.Pro384Arg不同,这次的突变发生在DE2的第382位,从酪氨酸突变为了组氨酸(p.Tyr382His)。
睡得少还不算本事。在“熬夜实验”过程中,尽管携带DEC2突变的男孩比兄弟更渴望睡觉,他在反应时间测试中的表现仍明显优于另一位:平均只出现6.8次“反应慢”的状况,他的兄弟反应迟滞的次数则达到11.5次。这样的结果提示,携带这一突变的人,不仅睡得少,还可能抵抗睡眠剥夺对神经行为造成的影响。以“睡得很少,干活还好”闻名的撒切尔夫人,是不是也携带有这种突变呢?真相不得而知。
但研究者表示,DEC2蛋白第362位到第384位也许的确是出现功能性突变的“热点”。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者随后分析了这一突变蛋白的作用。DEC2原本能够抑制CLOCK/BMAL1和NPAS2/BMAL1的转录激活功能,但这一作用在p.Tyr382His突变携带者中丧失了,从而改变了突变携带者的睡眠时长和缺觉时表现,产生了看起来很了不起的睡眠表型。
此外,这些发现也提示,经典的生物钟元件,也可能跑到睡眠内稳态的调控系统内发挥作用。各种基因变体影响睡眠的具体分子机制还有待探究。或许有一天,我们能在摸清睡眠机制后,找到既能缩减睡眠时间,又能提高缺觉时状态的“妙方”,但在此之前,还是别妒忌那些带有DEC2 p.Tyr382His突变的人们了——遵循自己的睡眠需求,建立良好的作息习惯,才是保持健康状态的真正妙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