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科学素养的提高,最终体现于“判断力”。政府、科研单位、科普部门等应加强宣传、引导,科学传媒要担当更多的社会责任,多方合力,共同提高传播的层次,引导公众思考,最终提高公众在科学问题上的判断力。
当下,养生正成为一种时尚。各类养生信息除了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中传播,也在网络,尤其是社交媒体中备受追捧。有媒体调查显示,70.2%的受访者关注网络社交媒体中的养生帖。47.4%的受访者曾在未求证真实性的情况下,分享、转载过养生帖,51.5%的受访者曾在未求证真实性的情况下,照养生帖的指导实践过。从科普的角度来看,我们的健康教育到底处于怎样的状况呢?养生信息鱼龙混杂。
“现在网上养生帖这么流行,也说明公众的生活好了,在解决温饱之后人们开始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更关心健康长寿问题。”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原副所长、中国科技馆原馆长王渝生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表示。“现在科普有很多途径,网络科普、新媒体科普已经成为主要渠道。
”王渝生表示,从这些渠道,老百姓可以看到很多信息,特别是一些医生、医学专家、打着医学专家名号的各色人等在宣讲各种相关知识,其中有些内容也语出惊人,不同凡响,诸如绿豆能治很多病等。“老百姓有从新、从众的心理,很多内容他们也就相信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科普没有其他的途径,实际上据我了解,我们的医学界、科普界,经常在发出声音,但网络上的信息铺天盖地而来。”王渝生说。
丰富的渠道和信息确实带来了另外的问题:诸如最近刚刚流行的“尿疗包治百病”,以及前不久“白米饭是垃圾食品”,“网传17大致癌物”等等养生谣言的泛滥。一边是公众对养生有着强烈的需要;另一边却是,养生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在中国营养协会副秘书长冯海波看来,问题之一是,许多媒体做养生类的报道或者栏目,很大程度上不是为了传播健康知识,而是为了提高点击率和收视率,这就导致许多养生信息未经检验就被传播出去。
健康教育应正规化。当然,“伪养生”盛行,表面上看是养生信息传播不对称造成的,也有人认为,其实还有看病难、看病贵以及相关部门对医疗保健市场失去监管的原因。“关于健康科普的问题一定要正规化,”王渝生认为,各种媒体,包括网络、电视台、报纸杂志以及课本教材,一定要有正常的程序来开展健康科普。健康科普事关人的疾病、健康,一定要有专门部门对相关内容进行审查,要负责任。
同时政府部门要加大监管执法力度,依法惩处虚假宣传、商业欺诈、过度炒作等非法行为,加强医疗、医院主管部门的监管。王渝生同时建议,正规的医生、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者要尽量多发出声音,看到不合时宜、有问题的科普帖,要及时予以驳斥和声明,否则,像过去的一些例子,很多骗子会利用健康科普贻害大众、危害社会。事实上,针对近期流行的食品安全传言,诸如隔夜菜是否会造成亚硝酸盐中毒?方便面料包中是否含有防腐剂?
速冻水饺中的金葡菌会不会引起食物中毒?日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等单位经过相关实验,也在作出权威解读,破解谣言,解决人们“舌尖上的困惑”。更有媒体呼唤正规的健康教育,而七成受访公众认为应将健康知识写入中小学课本,从小教起。有人认为,像日本等国家,科学健康养生知识进学校入社区,甚至普及到每个居民家中。
只要了解一些科学常识,对各种“养生神话”“养生秘诀”就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最终使“神医”“神帖”失去市场。冯海波也透露,在中国,有些地方政府已经在这样做。“几年之前,很多小学生的暑假作业里已经有关于营养健康的话题。这有利于帮助少年儿童抵制垃圾食品,也有利于提高父母的营养和养生意识,但是这种做法还有待普及。
”中国健康研究院研究员张自力强调,放到小学生课本里的知识,必须是经过科学验证的,如果处在探讨阶段,或者还未经
过验证的东西,不适合放在课本里。有评论认为,健康知识进课本不是万能的“创可贴”。究其原因,课本对中小学生知识学习和精神世界发育、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健康教育进不进课本、哪些内容进课本哪些内容不进课本,采用什么方式进课本,都需要严谨的态度。
毕竟,制造“健康教育进课本”的话题效应很容易,如何落到实处却很难。在这方面,一些西方国家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西方科学界与科学传播界在多年磨合后,建立了限时禁发制度,以解决新闻时效性与科学知识生产周期之间的矛盾。如果碰到像“香蕉致癌”这种“重大”问题,媒体通常会请教经常联系的科学家,确保刊登出来的内容的正确性。
从美国的一些事件中,可以看到,政府、媒体、科学界以及行业协会,都按照证据支持、同行评议和声音多元化的原则,在向公众发布重要信息的同时,也避免这些信息引起不必要的社会恐慌。也有人认为,在面对耸人听闻的信息时,应该多一分质疑求证的功夫、多一分理性的怀疑。健康科普将面临更大需求。如今,信息时代方兴未艾,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后来居上,大有超过信息科学之势。
“这完全是正常的,因为信息科学已经雄踞我们时代近七八十年,也该让位给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了。”王渝生表示,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息息相关,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与我们每个人的疾病和健康,食品和药品等息息相关。科学界预测,在未来的一二十年内,信息时代将逐步过渡到生命科学与生命技术的时代,未来的时代将立足于每个人能健康地生活、健康地生存,关于健康的话题,热度会越来越大。
王渝生强调,“这个问题上,我们只有因势利导,去伪存真,才能使关于健康的话题在我们身边健康地流传。使得健康科普真正有利于我们的健康,而不是损害我们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