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送审一位专家两篇论文,当天就审回来了,但是审稿意见如出一辙,就是把论文摘要复述一下,然后加上几条笼统模糊的意见:分析方法常规、参考文献陈旧、理论没有突破,结论是“建议不予发表!!”科技期刊请专家审理论文,目的是希望专家指出论文的差错和不足,为作者提出详细的修改意见,使论文质量得以完善和提高。同时帮助编辑对论文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取舍。
专家审稿对于促进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的健康发展、科研人才的发现和培养,以及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专家敷衍审稿现象时有发生,部分专家审稿意见不充分,参考性和指导性不强,没能发挥应有作用。
附专家的两份审稿意见:论文A审稿意见:文章采用ABAQUS大型有限元软件对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四边支承双向板进行了有限元分析模型。
考察了四边支承预应力混凝土双向板非预应力筋钢种和综合配筋指标对正常使用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无粘结筋应力增量以及支座控制截面弯矩调幅的影响规律。
并根据双向板变形特点得到了不同位置处无粘结筋应力增量的分布规律,最终建立了考虑综合配筋指标、四边支承条件、预应力筋在板中相对位置及非预应力筋钢种等参数影响的两种极限状态下无粘结筋应力增量计算公式;建立了考虑综合配筋指标和非预应力筋钢种影响的连续双向板支座控制截面弯矩调幅系数计算表达式。
文章存在如下不足:(1)分析方法相当陈旧;(2)理论上没有突破,为研究而研究;(3)相关工作目前设计部门已在设计、计算中作为常规工作已经解决;(4)没有试验数据的验证,本构关系、算法没有突破;(5)参考文献比较陈旧。建议不予发表!!
论文B审稿意见:文章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脱-囱合一钢筋混凝土烟囱的动力特性及抗震性能进行理论研究。
通过模态分析,获得了固有频率、振型和自振周期等动力特性;分别输入EL-centro波、Taft波和天津波等三种地震波形,进行了常规与脱-囱合一烟囱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结果表明,与常规钢筋混凝土烟囱相比,脱-囱合一烟囱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脱-囱钢筋混凝土烟囱的轴向应力主要取决于由水平地震动,竖向地震的作用相对较小。
文章的不足有:(1)分析方法比较常规,没有创新;(2)理论上没有突破;(3)引用的参考文献比较陈旧;(4)相关的问题设计部门已经解决,比较成熟。建议不予发表!!
再看另一位专家对论文B的审稿意见:文章介绍了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常规和脱-囱合一两类钢筋混凝土烟囱结构的动力特性以及地震反应结果,分析比较了常规钢筋混凝土烟囱与脱-囱合一烟囱的抗震性能,水平地震动与竖向地震作用对烟囱轴向应力的影响,文章成果有一定创新,建议修改后发表。修改意见如下:1 计算时材料是HRB400(1.1节)还是HRB335(1.2节)?文章前后不一致。
2 烟囱结构的高度受工艺与功能要求确定,文章提出的新型烟囱结构没有介绍二者的关系,假设新型烟囱结构能满足工艺要求的情况下,计算嵌固取在地面似乎不妥,对这类周期较长的高耸构筑物,地基-基础的影响更加明显,建议适当考虑基础与地基刚度的影响,特别非线性分析。3 文章没有给出场地类型,这对场地反应谱的现状以及地震波选取有直接影响,会导致动力计算结果差异突出。
4 由于是非线性计算,3.4节的应力叠加假设能否成立缺乏依据,如果假设结构处于线性,则可以接受,请补充条件。5 文章没有介绍设计是否先满足小震下的设计要求,难以判断其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建议简单介绍二个模型设计水平下的主要结果,是否满足设计要求,从而读者可以判断二者小震下的安全储备大小,也便于估计大震下的地震安全水平。
6 文章基于三条波的计算结果,得出“竖向地震作用引起的轴力也不容忽视,最大可达重力的60%”的结论似乎缺乏足够依据,建议改为在计算的地震激励下,计算结果显示竖向地震作用引起的轴力可达重力的60%。
作者、编辑更希望看到哪种意见?一目了然。如果专家事物繁杂而精力有限,没有时间对论文进行深入细致的阅读分析,请直接告诉编辑,编辑再找其他专家。
看完审稿意见,小编我起身离开电脑,用滚烫的开水为自己泡了一碗云南白药,中国教授太忙了,面对扑面而来的审稿邀约,总结了3句审稿金句以应不时之需,那就是:分析方法常规,参考文献陈旧,理论没有突破。他们相信,这3句放之四海皆准,能够抹平小编思考着现在是不是过去想要的将来而带来的大部分忧伤。。。我的博文并不针对个人,我只希望专家审稿认真细致些,快些审回,并尽量给出具体意见。
科技期刊搭建的是学术交流平台,我知道专家认真审理一篇论文的辛苦绝不是几个审稿费可以回报的,我也没权利要求专家怎样审稿,我只是呼吁,希望专家认真审稿。经常有作者来信,对给出具体意见的专家表示感谢,每次看到这样的信,我也很欣慰。感谢认真审稿的专家,你们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