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台北市立图书馆总馆十层会议室,科普盛典——第七届吴大猷科学普及著作奖颁奖典礼正在举行。作为吴大猷学术基金会的三大项目之一,14年来该奖项在华语圈内遴选优秀科普作品、鼓励著者译者、推荐好书给广大读者,不仅架起了作者与读者的沟通桥梁,更架起了海峡两岸一道文化交流的桥梁。
当天,第七届吴大猷科学普及著作奖翻译类最高奖金签奖,颁给了台湾翻译家蔡承志的《给未来总统的物理课》。接过颁奖嘉宾、台湾“中研院”院士朱国瑞手中的奖杯后,蔡承志发表获奖感言,“我得到这个奖项很意外,从1999年开始我一直从事科普图书的翻译工作,一路走来很辛苦寂寞,但也乐在其中”。
辛苦、寂寞、乐在其中,这几个关键词也是大陆做科普人士的真实写照。辛苦和寂寞是他们的工作状态,乐在其中是他们的工作态度。
与蔡承志一样,本届原创类金签奖的得主卢昌海亦是一位从事科普创作20余年的作家。在一篇文章中他曾这样评论自己的写作,“我觉得那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做得好的话,对physics community 也是一种间接的贡献。而且,我也比较喜欢把所学到的东西以一种尽可能逻辑优美的方式表述出来,那让我自己也有爽心悦目的感觉。曾听某作家说,写作首先是娱乐自己,我有同感”。
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吴大猷学术基金会董事长吴成文说:“我们活动的目的在于选拔优良科学普及书籍,肯定著者和译者的贡献,并鼓励更多人才投入科普创作,提升全民的科学教育。”集合优秀的科学家担任评选委员,选拔优良的科普书籍,为科学普及尽一分心力。这同样是本报社的心愿。作为吴大猷科普著作奖的合办单位,13年来本报一直在遴选与宣传上努力,更见证了吴大猷科学普及著作奖对科普出版领域的影响。
在这次原创类的获奖佳作中,有7本来自大陆,只有一本是台湾的作品。对此朱国瑞对本报记者说:“我们参加过数届吴大猷科学普及著作奖评选,大陆一直长于原创。大陆的科普作家非常认真,资料翔实,文字也相当漂亮。而且我觉得不仅在科普领域是这样,在非科普领域也是如此。我读过岳南的作品《南渡北归》,一共三部,岳南下了很足的功夫,文笔也很老道。这些都很值得台湾的作者学习。”
的确,浏览大陆入选的几部作品,感受是《黎曼猜想漫谈》《钦州的白海豚》《中国科技的基石——叶企孙和科学大师们》《关注气候:中国气候及其文化影响》《怅望山河》《只有医生知道》无不是作者在行业内多年积累而成。在表扬了大陆作品“里子”厚重之后,朱国瑞也向记者表示,大陆的“面子”工程还需改善。
台湾“中研院”院士黄秉乾也有同感,他说:“台湾图书在纸张印刷、封面设计等等地方都做得很好,台湾的书很漂亮,看到它们就有拿起来阅读的欲望。”
大陆图书的装帧一直是台湾评委觉得遗憾的问题,实际上,除了图书的装帧,听一听来自台湾的获奖图书的书名,就能感受到台湾图书在“面子”工程上的优势。《小提琴家的大拇指》《煮一杯咖啡需要多少水?》《T恤上的宇宙》,这样的书名足以让读者想翻书一睹究竟。黄秉乾说:“吴大猷科学普及著作奖就是一座桥梁,从这里我们看到大陆的优点,大陆也能看到台湾可以学习的地方,我们互取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