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的师生关系无论中外,都有点像过去的师徒。在亲近观摩、言传身教、共同探讨中学术得到传承。在这里思想互相激励,研究分工合作,工作相辅相成。师生是一种合作互利的关系,互补互利不仅仅反映在论文的贡献里,多数还是在导师带进门,学生对研究工作的体验领悟;对导师则是与学生互动中,灵感触发和研究推进。这关系越是亲密,双方受益就越多。
在这期间的论文,对学生只是进入研究领域学艺初成的试手,对导师也只是一个培育的成果,没什么大不了得的。研究生阶段多是学生走向社会求学阶段的最后一两站,对导师则是网罗人才钩织网络的机会。学术界的人虽多,你所专长终生为业的圈子却不大。师生阶段的相处很大程度决定了今后的关系,这决定了与你职业相关的网络是相融还是排斥,路越走越宽还是越走越窄。
人脉是在师生阶段可能得到的最大资产,无论对师对生都是最值得经营的财富。这对初入职场学生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即使资本雄厚的老师也是如此。确实,博弈的结果是由双方决定的,不可能一厢情愿。师生际遇犹如婚姻关系,人人都有梦中理想情人,但都还要面对现实,珍惜当下。日子能不能过得下去,换人是否更好只有你自己知道。如果你还要一起过日子,就尽量合作,维持一个良好互动的环境往前走。
合作是互利的,要看自己有多少收获,不要盯着对方看他有多合算。你如果确信对方会让你们陷入“囚徒困境”的局面,最明智的不是反击缠斗两败俱伤,而是尽快止损离开,摆脱这个局面。你的前途和人生不在对方身上,而在于自己把握。当学生的,换导师、换学校或熬到毕业不回头;当老师的,果断把极品踢出去。这叫:走为上计。
茹苦含辛的成果多会敝帚自珍,但如果你能走得更远,几年后回头再看自己的论文,也许会觉得真是微不足道,所以不必看得太重。美国论文发表,往往是由导师决定怎么署名的。真正有价值的思想远远不止只写一篇论文。这只有学术拥有者最有能力把所有潜在价值发掘出来。
曾经我的师兄告诉我一个“1/2大于1的定理”,这是说在现实中,一篇学生论文有了导师副署,往往在通过审查、发表时机,以及被读者关注程度上,比起单独学生署名,对学生更有利,尽管他好像只占1/2。因为导师比无名小卒在学术圈子里更有名气,他联署更容易得到编辑、审稿和读者的信任。资深者的联署是一种提携。当然比较爱惜羽毛的老师,在自己没有花费力气时,也不愿意轻易联署以免坏了自己的名头。
师生虽然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但在博弈地位上却是不对等的,导师握有更多的资源,主导双方的活动,是强势的一方。这和公司的老板一样,两者相争,一人拿刀柄一人拿刀刃,强势者只要做到光明正大就行。不过强势者如果滥用权力,集怨之下一旦倾覆,失去的也比弱势者更多,不能不慎。作为领导者,指令规则要公开透明、公允合理才能服人,能为下属谋福利才能做大。
明智的老师考虑的是怎么带领一个团队,经营桃李,而不是为几篇论文杀鸡取卵。是不是永远不能伸张正义,不要对簿公堂?当然不是。但这是下下策。在博弈中,你是和对手共同决定你们的结果,会遇见谁由运气决定,但是眼界决定格局,性格决定命运,悲催的人多是自己钻了牛角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