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缺我们躲不过,我们还因为人的信息带宽很窄带来障碍,人生苦短带来客观限制,但是我们依然有机会让自己更加平衡,使得我们的生活感觉更加幸福。前几天一个朋友转来一篇文章,谈到人为什么觉得时间不够用,研究结果表明,人是处于“稀缺头脑模式”。“穷人和过于忙碌的人有一个共同思维特质,即注意力被稀缺资源过分占据,引起认知和判断力的全面下降。
”“在长期资源(钱、时间、有效信息)匮乏的状态下,人们对这些稀缺资源的追逐,已经垄断了这些人的注意力,以至于忽视了更重要、更有价值的因素,造成心理的焦虑和资源管理困难。”“人之所以穷不是不努力,而是因为长期贫穷,失去了摆脱贫穷的智力和判断力,这种状况不变,再努力也是白费;而如果仅是简单地分钱给穷人,穷人的‘稀缺头脑模式’也会导致无法利用好这些福利以脱贫。
”“再平衡”是美国前不久发明的词汇,是希望在中国不断崛起的过程中能够平衡中国不断变化的影响力。借用这个词汇,我们为了摆脱稀缺性思维模式,可能需要各种再平衡。为了摆脱这个模式,下面的几个初步的思考也许值得考虑。有意识地对抗稀缺。我们可能需要不断地提醒自己,我们是否处于被稀缺性资源绑架的情况。然而,这种被绑架的模式是非常顽固的,不能轻松地解决掉。小时候家里穷,物质对我来说就是稀缺资源。
因此,在过去的二十多年时间里,我不断地提醒自己,不要被物质所左右。每个人都需要被承认,但是当面临有些出头的机会的时候,我也经常谨慎,因为那些可能并不是我真正需要的,而仅仅是自己的意识被自己当下的需求所绑架所产生的短暂幻觉。为了摆脱稀缺性思维模式,可能需要有意识地自我反省,尤其是当面临一个自己非常想要的东西的时候,需要对抗这种诱惑,作出非常不同的判断和选择。这是所谓的心理再平衡策略。经常跳出自我。
人之所以被绑架,就是因为我们经常沉浸在现状中,被现状绑架,被现有的思维所禁锢。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的见识和思维之所以如此短视和偏离真实,就是因为我们被眼前的信息所误导。每个人的信息都不是全面的,不管是时间和空间,我们能接触的都非常有限。我们能做的就是抛开眼前的所有信息,用第三只眼看自己。做到这一点是非常难的,我们常说知彼知己,知彼容易,知己甚难。
这种类似精神分裂的做法一般人是很不习惯的,基本上很难做到。可是,正因为很难,我们必须学会,如果我们能够跳出来,我们才能知道我们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这是所谓的意识再平衡策略。多读自己不喜欢的资料。我们的思维是我们接受信息经过加工之后形成的成果,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形成了某种思维定式,是我们的经验和接受的信息让我们觉得那样是正确的,但是这种感觉不能成为那些认识和思维真的正确的证明。
我们在做机器学习的时候,遇到样本偏离,我们更需要那些远离过于集中的样本,来平衡已经过度学习的样本。我们很多时候读书都是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选择,但是这种选择方式可能不断地强化过去形成的一些意识,由此可能形成恶性循环。良药苦口,那些对我们治病有效果的药,往往都是味道不好的,这种味道不好意味着我们缺少那种味道,补充了这些味道,我们就可能更加健康。这是所谓的信息再平衡。增加生活的丰富度。
人之所以形成固定的思维是因为我们生活的单调化。我们每天固定的一些生活规律让我们陷入局部的思维中。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万里路并不是想当徐霞客,而是增加生活阅历,不断地对吸收进来的所谓书本知识进行注解的过程。我们如果在农村,没有到过城市,我们就不能真正理解城市人的心理和思维。我们没有见过特定的现象,我们就不能理解那个现象所带来的其他信息。
我们大部分时间是在盲人摸象,即便我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我们一样不能超越现实。这是所谓的生活再平衡。
让我们更空一点。我们过于忙碌,让我们没有时间进行思考;我们的信息量过大,让我们失去判断。为了摆脱这种状况,我们可能需要像笛卡尔那样进行信息丢弃,抛弃一些我们曾经认为宝贵的所谓知识和信息,让自己真正地“空”下来,以此来让我们变得更加睿智。
总的来说,稀缺是我们无法回避的永恒现象,但是稀缺带来的正是我们失败的种子。为了减少失败的概率,我们需要不断地进行各种再平衡,以打破固有的稀缺绑架。我们需要在心理上进行再平衡,有意识地对抗稀缺带来的诱惑。我们同样需要在意识上再平衡,走出原本属于自己的庐山。我们还需要进行信息再平衡,多吃点老竹子和苦口的药,让我们更加健康。
我们更需要进行生活再平衡,不断地尝试,不断地突破和创造,让我们能够真正理解生活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