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丨应急科普应该前置

作者: 王大鹏

来源: 王大鹏科学网博客

发布日期: 2014-05-19

本文讨论了应急科普在社会热点和焦点事件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应急科普应该前置的观点。文章分析了科普不足的问题,特别是PX项目的案例,强调了公民参与和科学传播的重要性。同时,文章还探讨了应急科普前置的必要性和实施策略,以及科普在日常工作中的持续性。

应急科普是在社会热点和焦点事件发生之后开展的科普工作,因为在这些事件发生后,公众对于科学知识的渴望处于“饥渴”状态,如果科普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就可能会出现盲从的现象,而这个时候也会出现意见领袖,当然意见领袖有正面的,可能也有负面的。另外一方面,应急科普能够抓住公众急于获取科学知识的有利时机,更好地实现科普的效果,当然在特定情况下,公众获取知识的效果也是最好的。

一个恰当的例子可能就是日本福岛核事故之后,出现的抢盐风波,这一方面反映了科普力度不够的问题,另外一方面也反映出社会科学理性的不足。

前不久有关茂名的PX问题再次彰显了科普的不足,虽然有关部门说目前茂名的PX事件还处于科普阶段,但是这个说法针对的是应急科普还是常态化的科普呢?

围绕着近年来出现在各地的PX事件,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其中有所谓的邻避效应,有公众参与到问题,同时也有从科普的方面进行探讨的,比如2013年江西九江的PX项目就是从科普的手段开始进行介入的,从而让各利益相关者详细地了解了PX的来龙去脉,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科普促进了九江PX项目的进展,也正因为如此该事件还入选了2013年度中国十大年度科普事件。

话说回来,针对茂名PX事件的客观和理性分析也出现在了一些媒体上,特别是这几天清华大学化工系学生昼夜捍卫百度PX词条的做法得到了很多人的赞许,这也体现了当代社会公民科学的重要性,当然这不是本文的重点。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广大公众反对PX项目不仅仅是科普不足的问题,还涉及到了公民参与的问题,当然这也是科学传播中的一个方面。

现在我们说科学传播,其实是一个双向交流和互动的格局,它不是单向的,而是类似于高速路一样的双向通道,既要有科学共同体向公众进行科学的传播和扩散,同时也要有广大公众的反馈和参与。在第29期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的专家见面会上,笔者还就相关问题咨询了叶其蓁院士,他认为现在更多的应该是公民参与,而不是传统上我们所说的科普,因为科普给人一种居高临下的印象。这也说明科学家也开始思考公民参与的问题。

从茂名的PX事件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到该事件已经从科普扩展到了公民参与的问题。而公民参与不是指某个阶段的参与,这应该是全程的参与;如果全程都能做到公民参与,那么也不会出现社会热点和焦点事件之后的应急科普了,因为一些焦点话题在日常工作中就得到了有效的缓解和消除。

因而,笔者认为应急科普应该得到前置,或者说贯彻在整个项过程中,当然这种科普是否还可以称得上是应急科普将另当别论。这里所说的前置是指在项目设立之初就应该考虑到相关的科普工作,除了有相关的应急科普预案,还应该把科普纳入到日常工作当中,做到“润物细无声”。

应急科普前置既保证了科普潜移默化的效果,又保证了广大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从而及时地接受公众的反馈,根据公众的反馈调整科普的方向和做法,最终促进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

应急科普前置有利于相关工作的稳扎稳打,避免了社会热点和焦点事件发生后公众的盲从,也避免了把科普作为解释相关事件的靶子。应急科普从某个方面来说是事后科普,是“亡羊补牢”的做法,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是总不如“前置”的应急科普效果好。江西九江在PX项目中采取的科普做法应该就是应急科普的前置。

前几天,笔者在微信朋友圈中转载了《PX,一场特殊的“科学保卫战”》,有朋友在评论中说道:“政府、科学家及科技工作者、媒体要了解公众恐慌的社会心理,不是1+1=2那么简单,以为把科学的事情解释清楚就可以了,剩下的是公众不理解科学,不懂科学,公众科学素质差,公众顽固不化。其实事情没那么简单,公众可能理解其科学成分,但是公众可能不放心政府的监管。与其事后监管出问题,受害的还是公众,所以不如从源头杜绝。

”这个评论十分中肯,也隐约地提到了应急科普的问题,那就是“事后监管”,同时也提出了应急科普前置过程中应该考虑的相关方面,既不能单纯地“把科学的事情解释清楚”,还要建立公众对监管、对科学的信心;其实简单地说就是不能为了科普而科普,而应该把科普作为工作的一个环节,贯穿始终。同时科普中的公民参与也十分重要,通过公民参与,塑造公众对科学、对监管的信心,这些都是应急科普的重要内容。

应急科普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预案,当然这不是说要有应急科普的预案,而是说在科普贯穿始终的项目中应该有相应的预案,这其中要包括科普方面的内容。

在《科学家行动指南-科学传播》(Science Communication A Practical Guide for Scientists)一书中有大量的科学传播案例,让笔者感到意外的是无论这个案例是大是小,总有一个应急方案,在结合近日我所举办的主题为“欧洲核子中心的科学传播”的博士后沙龙,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科普已经上升到了组织是使命的层次,内化为了相关机构的核心理念。

随着茂名PX事件的出现,有关PX的各种科普文章也成为了热门的话题。微信朋友圈里有一篇王志安发表的文章,题目为《没有PX你真的很难活》,其中科普了什么是PX,PX的作用等。作者写道“没有PX,对苯二甲酸PTA就做不了,没有PTA,PET就做不了,PET是干啥的呢?

塑料瓶原料:PET;土豪手里面的银行卡:PET;宅男买的东京热DVD:PET;你身上穿的涤纶外套:PET;你手里的手机外壳:PET……”同时作者还陈述了PX的毒性以及我国现存的PX项目,比如北京的燕山PX,上海金山石化,广州的南海石化和珠海石化。但是这些文章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得到传播和重视呢?

同时在科学网博客上也有多篇文章论述博主各自的观点和看法,李健老师的《PX问题之我见》中贴出了一张图,阐释了有关PX的焦虑及其原因剖析,一目了然地分析了有关PX的相关问题,他在文章结尾的评论更是切中要害,“正确科普、接受质疑、风险沟通、让公众参与等等,才能“真正”揭开PX神秘面纱,从而赢得公众信任,这些都是企业和政府应该担当起来的责任!”这不也是应急科普应该做的事情吗?

当然日常科普工作中更不能忽视这些问题。

近年来,不少地方谈“PX”色变,从四川彭州,昆明到厦门,只要是PX项目出现的地方,就会引起当地市民的不满和抗议,而一遇争议,项目就不得不停工。这也说明了科普的缺位和不足,但是在江西九江,PX项目在最初也遇到了舆情危机,电视、报纸等展开一系列科普活动,对PX项目真相进行报道,并邀请相关专家对其进行客观解读。

在大量科普工作的促成下,九江石化PX项目顺利度过舆情危机,摆脱了关停的危险。这既体现了“前置”的应急科普在化解相关危机中的作用,同时也说明科普应该是从头到尾一以贯之的。但是这个得到有关部门认可和高度评价的做法并没有广而告之,没有发挥应有的示范效应,这一点也应该引起人们的反思。

当然应急科普“前置”也不是十分容易的事情,这需要政府和相关机构树立日常科普的思维,需要广大媒体的宣传和普及,需要广大公众的积极参与,也需要相关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

笔者也曾在科学网博客上论述过“一阵风式”的科普,特别是在热点和焦点事件过程中,科普的资源和途径会十分饱满,各方都希望利用这个时机好好地开展下科普工作,但是当这些事件的余温退去呢?曾经高涨的科普热情是否也会随着趋稳和消散呢?如果是这样,那下一次需要应急科普的如果不是PX,会不会是其他X呢?针对这种事后科普,“堵枪眼”的做法,应急科普前置是否会更有效呢?这值得思考。

UUID: 61037287-5f16-4321-a77b-54a3a43ca62a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中科院之声公众号-pdf2txt/2014/中科院之声_2014-05-19_观点丨应急科普应该前置.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65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