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诸多感觉中,视觉一向是最不容易受其他因素影响的。然而近日,中科院心理所的一项研究表明,性信息素能够左右不同性取向的人对性别的视觉认知。这一有趣的发现发表在5月1日的《当代生物学》期刊上。论文的通讯作者周雯及另一位作者陈科璞接受了果壳网的采访。
“此前,关于类信息素雄甾二烯酮和雌甾四烯这两种化学物质的研究,主要探讨的是它们对情绪和生理唤醒水平的影响,”周雯对果壳网介绍说,“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雄甾二烯酮和雌甾四烯携带任何具体的性信息。我们的研究就这一点提供了比较明确的实验证据,说明二者有效地传递了性别信息。我们的工作对人类性信息素的存在提供了比较关键的证据。
”周雯的研究发现,在处理视觉接收到的信息并试图辨认人物性别时,异性恋男性会受到雌信息素的影响,异性恋女性和同性恋男性则会受到雄信息素的影响,而同性恋女性或双性恋者则不受明显影响。
研究小组根据前人的研究,设计了一组走路的“光点小人”——一组运动的点阵,每15个点各自代表一个人走路时重要的关节。“那些走路的光点小人是根据50名男性和50名女性的走路数据得来的,”周雯说,“如果只从光点小人的走路模式来看,男性倾向于更大地摆动手臂和肩膀,而女性则是更多地摆动髋臀部。”
随后,他们让各组被试在规定时间内评定走路点阵更加男性化(+0.45SD)还是女性化(-0.45SD)。实验被试分为4组——男异性恋组、女异性恋组、男同性恋组、及女同性或双性恋组——每组24人,这些被试都是健康的非吸烟者。每组被试分别在无信息素、有雄甾二烯酮以及有雌甾四烯的条件下进行判断。这些信息素被混在丁香的香气中,因而不会被察觉。
结果表明,各组被试在不同条件下对性别的认知出现了显著的不同:“直女”和“男同”容易受到雄信息素的影响,而不受雌信息素的影响;“直男”会受两种信息素影响,但总的来说受雌信息素影响更多;女同性恋或双性恋被试的判断则不容易受信息素的影响。在这些信息素的影响下,认知迁移达到了8%。
“我们觉得接近8%的判断转移是相当可观的,毕竟视觉在日常性别认知中占到主导,并且被试们一直以为他们只是闻到了丁香味而已,”周雯评价说,“从统计上来看,这个效应也是很显著的。”
“视觉是人类的主导感官。由于视觉信息一般比较明确,所以较少受到其他感官的影响;而当视觉信息不明确时,其他感觉通道的信息就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周雯补充说。她告诉我们,人类在感知环境时,“越是变异小(即明确)的感官输入,在最终形成的知觉中所占的权重越大。”因而,能对视觉认知造成影响,意味着性信息素确实能够传递的信息比先前大家认为得要多。
类似的嗅觉影响视觉的例子还有没有?当然有,只不过那些例子和性信息素关系不大。论文另一作者陈科璞向果壳网展示了一张图片:“想象它散发出诱人的花生酱的味道,或者是排泄物的污秽。两种情形下,我们对面包上涂抹的是什么东西的感知会有很大的不同。”
当视觉不足以提供所有信息的时候,嗅觉传递的信息能对感知造成影响。图片来源:中科院心理所
周雯所在的实验室先前已经有不少嗅觉和视觉在知觉形成早期趋同的研究,阐述这些现象背后的可能机制。“我们正在进行实验来精确定位嗅觉影响视觉时的神经底物。我们也在试图探清人类对性别的化学感受交流背后的神经内分泌机制。”周雯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