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WHO)3月25日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12年,全球有700万人因空气污染死亡,这意味着每死去8个人,便有1人是被空气污染害的。2013年,北京的“末日之霾”是全中国新闻的一致焦点;而在今年的早些时候,新德里日趋严重的空气污染,同样引来了各家媒体的疯狂追逐。相较之下,虽然印度在制定治理空气污染的政策上略胜一筹,然而,他们却没有取得多大的效果。
根据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在2014年公布的环境绩效指数(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dex, EPI),在空气污染对人类的影响排名中,印度和中国并列倒数。这两个国家中,几乎全体人民都呼吸着漂着有害颗粒物的空气:PM2.5可以进入人体的肺部和血液组织,导致肺部疾病和过早死亡。
中国与印度,究竟谁能获得“全球霾王”的称号?对于这一问题,耶鲁大学的大四学生宋轶男(Yinan Song,音)与耶鲁大学环境法律与政策研究协会的奥马尔·马利克(Omar·Malik)和威廉·缪(William·Miao)在一起设计了下面的图表:
然而,危险的空气污染也存在于世界的其他地方,仅仅关注中国与印度,是非常狭隘的。在舆论媒体的影响下,研究人员忽略了这一点:雾霾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不只有发展中国家的人民会因为空气污染而丧命。在本月初,巴黎严重的空气污染促使政府实施机动车单双号限行措施,并提供免费的公共交通。
2014年的环境绩效指数显示,约有17.8亿人正暴露在比世界卫生组织(WHO)认定的PM2.5“安全值”高出250%的空气中。更令人吃惊的,全球有将近一半的人口(38.7亿人)正生活在超出PM2.5“安全值”的空气中。在中国、印度和巴西这样的新兴经济体国家,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工业和运输,正在迅猛发展。但是,环境污染物排放的监管和监测工作,根本没有跟上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
我们的研究指出了“治霾”面临的一些主要障碍。首先,对于空气污染的减排目标,国际社会并没有达成共识。制定与空气治理有关的政策,并且实现这些目标,是非常复杂的事情。空气污染的来源分布在各行各业,从工业能源生产、废物处理,一直到家庭烹饪。我们已经看到,将空气污染当做单一的问题来解决,即便只想实现最保守的目标,也非常困难。
改善空气质量的另一个障碍,来自于部分政府机关的监管不力。这可能是由于资金问题;更令人不安的是,政策制定者们可能害怕暴露空气污染的实际情况。政策制定者们也必须转变观念,不再将空气监测看做沉重的负担,或是发达国家的奢侈行为;并且,他们应当把人民受到的负面影响,视为与经济增长伴生的间接损失。
尽管得到了所有媒体的关注,大多数国家的空气质量检测能力仍然薄弱。这种差距本身,使得要比较国与国之间的空气质量非常困难。任意两个城市之间的精确对比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它需要持续校准的地面监测站所测得的数据。北京在一个公开的平台上,每小时报道的颗粒物( PM2.5 )浓度,而新德里的报告远不够透明或准确。
在提供给公民的空气质量信息上,新德里显然是落后于北京(见上面的信息图表)。印度及其他一些国家缺乏透明而准确的空气质量信息,这种信息差距将会继续恶化空气环境污染。
想要改善公共健康,重焕环境活力,决策者们就要认真对待监测和报告的标准。我们希望,所有这些关于中印空气质量的争论所得到的结果,会提高公众对政府的压力,让各国将像中国政府那样提供透明和完整的空气质量数据(虽然说起中国政府的透明度似乎具有讽刺的意味)。最近几年,中国政府在改善公民的空气质量信息方面已经做出了巨大努力(见上面的信息图),而印度则被甩在了后面。
公共信息的缺乏才应该是我们争论的焦点。所有的人都应该有权知道他们周围的空气质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明确地对世界上的城市进行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