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伊始,一条条有关涨学费的传闻在高校中炸了锅。读大学回报在下降,大学却要涨学费,学生、家长自然不愿意。可大学也有自己的理由——培养成本上涨,不涨学费高校赤字更甚。一时间,“高校学费上涨”成为高等教育界争论的焦点。
事实上,近年来高校涨学费的声音并不少。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曾公开表示支持学费上调,他的理由是穷学生仅占一至两成,高校降低学费不过是让有能力支付高学费的人搭了顺风车。在美国、英国以及中国香港地区等高校普遍上调学费的背景下,国内民办高校已于近年调高了学费。
即便如此,从2007年之后,国内普通本科院校的学费调整从来“只见雷声响,不见雨点下”。原因在于,2007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中规定,5年内高校学费、住宿费标准不允许上调。这才有了学费争端的5年“平静期”。
如今,《意见》早已到期,涨学费传闻也许不再是“狼来了”。日前,江苏省召开的高校学费调整听证会透露,江苏省6个专业的学费平均涨幅在23%左右。而早于江苏,湖南、天津、宁夏已经陆续召开相关听证会,高校学费上浮比例在10%~50%不等。
抱怨“涨学费”的同时,人们不禁要思考中国高校的学费真的贵吗?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大学对本地学生的学费又是怎么收取的呢?就让我们看看英国诺丁汉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这五所大学所在国家(地区)生源的本科生学费与中国内地高校学费情况的对比统计吧。
普遍看来,本科生的学费收取标准有两种:一类是所有本科生不分专业,学费价格统一,比如诺丁汉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另一类则是根据不同专业的情况,学费相应或高或低,比如新加坡国立大学。在第二种情况中,一般医学、艺术类学费比普通专业高出不少。
以新加坡国立大学为例,就除去政府补贴外学生自付的学费而言,牙医专业和医学(除护理)专业的学费是116100新加坡元,而普通工程类、法律和计算机等专业学费只有3万多新加坡元,文科类和社会科学类专业的学费甚至不足3万。学费标准往往与当地经济水平有关。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是,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的学费差额巨大。公立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与私立的普林斯顿大学相比,前者的学费不到后者的五分之一。
中国学生向学校缴纳的费用除了学费外还包括住宿费,基本开支只有这两笔,而国外高校的收费明细相比之下则多了一些。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校方明确地向学生列出了一个费用单:学生服务费,学费,伯克利校区费用,校园交通费,健康保险费,档案管理费,国际生还须缴纳额外一部分学费。
就绝对金额来说,中国大学的学费在上述各个大学中,显然算是最低的。不过,要衡量收费究竟是高是低,计算当地学费占人均GDP的比例,应该是比较准确的一个标准。其中各高校数据来自其官网,人均GDP数据来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网站,中国内地的高校费用以6000元人民币计算。相比之下,目前我国高校的学费确实不算高。
这次涨价的原因是什么?每所高校每年都有涨学费的冲动,只是碍于中央规定和省级政府的限制没有行动。
而一旦一些省份在此方面有了突破,那么其他省份一定会效仿。当某省在这方面有了突破而没有受到教育部批评,该省就认为这是一个提升高校经费的重要方面,其他省份就会效仿。终归,大部分高校现在仍然很穷。因此,涨价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政府缺钱办教育;二是别的省份涨了,我们不涨会吃亏。因为本省的孩子到外省上学交的是高学费。
两个原因,一是教育部解除了学费“冻结令”,一些地方、高校抓住这一机会涨价;二是高校的办学成本确实随着物价上涨而增加,一些学校由于政府拨款不够,也无其他办学经费来源,办学经费紧张,由此有涨价的内在需求。
从经济角度看,随着物价普遍上涨,在各种生活成本普遍涨价的情况下,教育成本肯定也有所增加。出于成本分摊的需要,学生应该承受的那部分教育成本,即使在总培养成本中的比例不变,数值上也应当有所增加。
因此,一些高校作出了学费涨价的决定。不过,教育并非纯粹的市场交易行为,还有更为深层的公共属性。而人们之所以对涨学费有所反应,是多年来的思维惯性所致。因为在公众的普遍概念中,教育的公益性是主导性的,“因此觉得学费不应该涨”。
国内高校是否真的十分“缺钱”?中国高校除“985工程”高校外,应该说都很“差钱”。一是国家或省级政府拨款较低,一些欠发达省份本科生均拨款在1.2万左右。
二是高校挣钱办法有限,基本靠政府拨款办学。三是各项办学成本在提升,如人员工资、各类消耗成本等。四是各类高校浪费现象严重。办公楼越建越好,装修越来越奢华,水电浪费严重。而办学是需要高投入的,需要实验设备、高水平师资、好的学习住宿条件等。五是大学聘任了很多与大学中心工作无关的人员,如行政人员偏多,后勤管理人员偏多。
高校一边缺钱,一边乱花钱。
我国高校的办学经费来源比较单一,主要依靠财政拨款和学生学费,不少高校缺钱。但与此同时,高校在花钱时存在四方面问题:一是学校行政机构庞杂,行政人员众多,行政开支大;二是一些学校追求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建豪华校园、景观大道,铺张浪费;三是由于制度性问题,科研经费浪费惊人,有调查显示,科研经费真正用于科研的只占40%;四是学校用在迎来送往中的费用也不少。
如果学校减少行政开支、“三公”消费、科学民主决策,遏制教育腐败和学术腐败,把钱都用在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上,钱不至于像现在这样有那么大的缺口。——有的高校负债达到几亿元甚至更多。
真正的“缺钱”应该是高校最应该投入而缺乏投入的领域。这对于高校来说,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改善和提高教师待遇;二是真正用于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投入。
而这两者又是紧密联系的:如果教师待遇不好,比如一线教师的课时津贴过低,教师在课堂上难以付出最大的精力,而这就直接影响到学生所接受的教育质量。除此之外,学生上图书馆排队、在自习室抢座位等情况普遍存在,这表明高校目前所提供的教学设施还跟不上学生的要求,学习质量自然也就难以得到保证。从这样的角度出发,我国高校目前确实“缺钱”。
学费究竟被用到了什么地方?
1999年高校扩招后,大部分中国高校都建设了新校区,而新校区又基本上通过贷款来建设。虽然各省都出台了一些偿还贷款的补偿办法,但各高校仍然有大量的贷款要还。学费的大部分用在偿还贷款方面。另外,学校开支的一个大头是教工工资,还有一部分是用在奢华之风上了,吃喝风、享乐风。当然,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这方面有所收敛。
此外,还用在了面子工程上,高校最好的地方往往是办公楼,或者各类挂着“学术交流中心”的高级酒店。学生在涨学费过程中,得到的利益并不大。学生的住宿、学习条件改善不大。
学生缴纳的费用,除了用在人才培养上外,还被用于不必要的行政开支、过度建设以及一些与人才培养并无紧密关系的“学术研究”上。
就目前国内高校的情况而言,学生缴纳的学费基本上都用于办学投入了。但是,办学投入有两类,一类直接投入到学生的培养,就是直接用于改善教学、生活条件的部分,而另一类的投入机制并不直接让学生受惠,从项目投入到最后被学生利用,可能周期较长。
涨学费后,高校还能做些什么?一是开源,二是节流。开源很重要,高校要把大学活动划分为不同的领域,一定要划出专门的领域来进行社会服务,进行科研转化。
一些重点大学在科研转化和社会服务方面的收入已经超出国家拨款数倍,但一般大学却没有这种自生能力。同时,要把大学教学、科研以外的活动进行科学管理,进行市场化运作,提升大学资源的再生能力。如大学的后勤社会化、大学的服务设施的开放、大学的社会教育等。另外一项国内大学普遍做得不好的就是个人与企业捐赠。这方面潜力也很大,只是没有学校在此方面下功夫。
大学同时要围绕社会、企业、市场和学生来办学,以自己对它们的贡献赢得社会、企业和学生尊重,在这种尊重中获得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回报。节流方面,大学可做的工作也很多。大学在财务管理上要做好精打细算。大学应该在哪些方面花钱、如何花钱应该有一个论证;大学核心技术以外的人员应该减少或者社会化;大学财务工作应该有一个阳光监督机制。最主要的是加强责任主体的管理,让领导者负有节约成本的意识与职责。
如领导的公车管理;办公室的节约;楼宇的成本管理;水电节约;实验教学设施的科学管理等。
大学学费可以涨,但必须做到两点:首先,清晰核算生均成本,剥离掉不必要的行政开支,消除浪费。让学生承担庞大的行政开支、学校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开支,是不合理的。其次,合理确定学生承担的成本比例。
这通常有两个标准,一是学生承担的成本为生均成本的20%,如生均成本2万元,学费为4000元;二是学费标准不得超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以免学费给老百姓生活带来负担,如果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万元,则学费标准为2000元。以上两个数据,取最小的作为学费标准。
在合理确定学费标准之后,如果办学经费紧张,则通过两个渠道解决,一是政府拨款,承担政府应该支付的高等教育投入;二是通过向社会机构、校友募捐,获得更多的办学资金,这方面国外高校做得比我国高校好许多,像普林斯顿大学,校友捐赠率超过60%,我国高校这方面的工作刚起步。除此之外,大学也可通过一定的经营活动获得办学经费,但必须处理好经营与办学核心的关系,同时要做到所有财务信息公开透明,防止资产流失,滋生贪腐。
我国高校也有校产企业,但校产和学校的关系是一笔糊涂账,真正为学校贡献办学经费的校产企业并不多。
在我国目前情况下,政府财政依然应该是高校经费来源的主体,不过,高校也可以探索其他渠道。比如,高校可以与基金会、企业家或者社会团体广泛合作,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奖学金、助学金等。在学校设施的建设方面,接受捐赠并以冠名建筑的形式回馈捐赠方,是国外高校普遍采取的做法。
之前,清华大学一栋教学楼以企业名称更名为“真维斯楼”的新闻引起关注,其实大可不必。只要是为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生培养的,相关部门在这方面的考虑和限制可以放开一些。至于学校自发的创收行为,尤其是有教师参与的创收,比如外出讲学等活动,其实并不值得鼓励,因为这种行为往往会分散教师的精力,影响其最核心的教学工作。
此外,如果高校创收“有声有色”,地方政府往往会因为觉得“财政状况很好”而减少对高校的财政支持,反而对学校发展不利。另一方面,过去的经验也表明,长期维持同一学费水平也并不能保障教育的公平。适时、适当提高学费,可以起到的作用之一是高收入人群补贴低收入群体,即通过多收的学费以助学金等形式补贴到经济情况困难的学生身上,减少贫困学生的经济负担。
在提高学费的同时,高校应该同步完善学生资助体系,实现办学经费来源的多样化,扩大学生资助的覆盖面,让老百姓看到,学费政策的调整并非以牺牲低收入阶层的利益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