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如松:城市是世纪尺度的艺术品

作者: 陆琦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日期: 2014-03-12

王如松院士认为新型城镇化是一个丰满的“中国梦”,强调城市建设的生态原则和以人为核心的发展理念,提出了因地制宜布局产业、保障人人有安全的生活条件、培养人才、建设新农村等建议,目标是实现“六个零”。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遵循发展规律,积极稳妥推进,着力提升质量。

“城市是一个世纪尺度的艺术品,建设不能那么快、那么粗、那么奢侈、那么随意,而应该遵循细、活、慢、适、俭的生态原则。”在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如松看来,新型城镇化正是一个丰满的“中国梦”。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的推进,我国城镇化步伐大大加快,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发展到2013年的53.7%。不过,随着人口红利与生态红利相继陨落,城镇化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也日益凸显,比如雾霾。

水、气环境容量十分紧迫的京津冀地区,布局了相当于欧盟28国产量总和的钢铁工业;有11条国家高速公路直抵北京,总长7000公里,2400万辆机动车在这些高速路上奔跑,燃煤近4亿吨。“这就好比把欧盟28个国家的煤电、钢铁、建材工业和机动车全部集中在英国80%的土地上,那伦敦的环境就可想而知了。”王如松说。

“光靠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是解决不了这些问题的。”王如松认为,其根本原因是机制体制问题没解决、政策法规没到位、管理技术没突破、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没管住。

为此,他建议在城镇化过程中要根据当地的资源环境条件,发展适合本地区的产业。

“应该对我国当前不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及其造成的环境恶果进行深刻反思。”王如松说,就单个产业、单个项目、单个污染物而言,这些产业的发展当年在分别审批时都有一定的环境容量来承载,但将所有项目复合、叠加,就远不是“一加一”那么简单了。

在王如松看来,城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保障人人有安全的食物、饮水、住房以及空气。

目前中国城市人均居住面积已超过30多平方米,实际上总量并不少,但很多房子被空置,同时很多人又没有房子住。对此,王如松表示,如果能把空置房都以合理的价格租赁给无房户,政府也适当补贴一点,“人人有房住,房房有人住”的目标不难实现。

安居,而后乐业。王如松认为,城市发展的关键是先有“市”,即产业,后有“城”。要根据全社会的消费和服务需求创造就业机会,同时给每人创造收入的机会和消费的能力,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这就需要“人人学技能,技技有人教”。王如松表示,城镇化建设需要培养人才,走上社会之前,至少人人都应该有接受技术培训的机会。“社会需要的智慧有人传授,学到的智慧有用武之地。”

此外,他认为,户户有保健医生,人人有医疗保障,身—心—灵的保健和生态健康应成为全社会最大的产业和福祉;同时,人人有正能量的信仰,事事能包容感恩,功利、道德、信仰、天地境界应成为居民生活之必需。

王如松认为,城镇化正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有效渠道。目前,乡村进行城镇化的一个瓶颈问题就是占用耕地与农村生态基础设施建设。针对该问题,王如松建议,应建设一种具有城市基础设施便利功能、就业充分、生态安全、社会和谐,以城市带乡村、工业带农业、公司带农户、生产带生态的“新农村”,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农田生态化。

住房不是高楼大厦,而是三层的房子:中间一层是商住,地下一层是作坊和仓库,顶上一层是温室。其中,发展大棚农业,可以种粮食花卉、瓜果蔬菜;每家每户有菜园、鱼塘和屋顶温室,其生产力高于大田作物至少50%以上;所有的污水社区内部处理不外排,建无水厕所但没有臭味、蚊蝇和感官问题,粪尿是分离的,腐熟后还田;生活用能全是太阳能、沼气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

这是王如松所描述的新型城镇化的一个梦,其目标是实现“六个零”:基本农田零侵占、污染对外零排放、生态服务零退化、社会交通零拥堵、农民民生零失业、环境健康零致病。

UUID: d51e731d-714a-4aa8-8745-4672f8465e48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中国科学报公众号-pdf2txt/2013-2014/中国科学报_2014-03-12_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如松:城市是世纪尺度的艺术品.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41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