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孩子会是同性恋

作者: 杰西·博士

来源: 《环球科学》

发布日期: 2014-02-26

本文探讨了孩子早期行为模式与成年后同性恋倾向之间的关系,通过心理学家J·迈克尔·贝利和肯尼斯·J·朱克的研究,揭示了性别错位行为与同性恋倾向的关联性。文章还讨论了家长对子女性取向的担忧,以及同性恋者在家族遗传中的潜在回报。

我们都明白有这样一类人:有的男孩子走路显得特别娇柔,带着一种不同寻常的调调。他们喜欢洋娃娃、化妆品和连衣裙,喜欢扮演公主,不喜欢和其他男孩玩对抗性强的游戏。有的女孩姿态很像男孩。她们可能喜欢五金工具,随时准备跟男孩子一决高下,并且很讨厌那些香喷喷的精致女性服饰。这些行为模式让人感到害怕、厌恶,并且常被当作成年后成为同性恋者的先兆。

直到最近,发育学家才通过对照研究,确定了早期行为中哪些行为可以准确预示同性恋倾向。在仔细研究了成年同性恋者的童年后,研究者发现同性恋者在小时候似乎都有相似的行为模式,这引起了科学家极大的兴趣。很奇怪的是,这些同性恋者的家长早期对同性恋的憎恶,却真实地反映出预测同性恋倾向的通用特征。

两位心理学家J·迈克尔·贝利(J. Michael Bailey)和肯尼斯·J·朱克(Kenneth J. Zucker)在1995年发表了一篇文章,探讨了孩子的哪些行为预示着同性恋倾向。他们考察了幼年男性和女性在6种行为模式上的、天然的性别差异。在很多研究中,科学家都证实,在很大程度上,这些差异不受后天学习的影响,而且在每种研究过的文化中,这些行为上的性别差异都是存在的。

当然也有例外,只是统计学层面上,这些差异是很明显的。最明显的差别表现在游戏方面。男孩喜欢那些发育心理学家称之为“混战”的游戏,而相比之下女孩子则更喜欢洋娃娃。对玩具的兴趣是另一种关键的性别差异。男孩子喜欢玩具枪和很酷的玩具卡车,而女孩子喜欢洋娃娃和一些非常女性化的小玩偶。不论男孩还是女孩都喜欢玩过家家,但两岁以后,他们在选择所扮演的角色时就会有性别差异。

小女孩喜欢扮演比如唠叨的妈妈、芭蕾舞演员或是童话里的公主,而男孩子喜欢扮演战士和超级英雄。所以毫不奇怪男孩子会选择男孩作为玩伴,而女孩会选择女孩作为玩伴。基于早期的一些不成熟的研究以及大量常识,贝利和朱克提出了一个假设,认为同性恋者可能在儿时的行为上会显示出相反的模式——比如小男孩喜欢跟小女孩玩,并且会对妈妈的化妆包比较迷恋;而小女孩会对曲棍球和职业摔跤之类的事物感兴趣。

通常来说,他们要研究论证这个假设可以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前瞻性研究,另一种是回顾性研究。如果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对于展现出反性别行为的儿童,科学家会一直追踪研究这些孩子,直到青少年及成年早期,这样,孩子们的性取向可以在成熟期得到评估。

这种方法由于以下一些原因不太实用。由于同性恋者在人群中只占很小的比例,如果用前瞻性研究就需要大量的儿童样本。这种研究方法也非常耗时,大概需要16年的时间。还有就是没有多少家长愿意让自己的孩子成为研究对象。毕竟这是一个敏感的话题,通常只有在孩子表现出很明显的反性别行为时,家长才会带他们到医院看医生,也只有这些案例可供科学家研究。

性别错位与同性恋

例如,在2008年的一项研究中,心理学家凯利·德拉蒙德(Kelley Drummond)及其同事采访了25位成年女性,这些人在3~12岁时被父母送到精神病诊所进行评定。当时,那些小女孩表现出了数种属于性别认同障碍(Gender Identity Disorder,GID)的行为。她们非常喜欢跟男孩子玩,坚持穿男孩子的衣服,喜欢对抗性强的游戏,说自己终有一天会长出个小鸡鸡或者拒绝蹲着尿尿。

这些孩子长大后,虽然只有12%的人有性别焦虑(gender dysphoric,由于生理性别跟心理性别不相符而产生的一种不安状态),但她们有双性恋或同性恋倾向的几率是普通年轻女性的23倍。当然,并非所有的假小子长大后都会变成女性同性恋者,但这些数据提示,女性同性恋者通常都有过性别错位的行为。这同样适用于男同性恋者。贝利和朱克进行了一项回顾性研究,参与研究的成年男性需要回答一些关于他们过去的问题。

该研究显示,在随机抽取的男同性恋者样本中,有89%的人回忆,自己童年时有跨性别的行为,这个比例远远超过异性恋者的平均值。批评者认为,参与研究的男性可能为了迎合社会的期望和模式而扭曲自己的记忆。不过,2008年,《发育心理学》(Developmental Psychology)上发表了一项更清楚明了的研究,这项回顾性研究采用家庭录像作为佐证,使得其说服力大大增强。

在这项研究中,参与实验的人根据录像中那些孩子典型的性别行为,对孩子的性倾向进行判断。结果发现,在这些孩子中,承认自己是同性恋的人,他们小时候的行为也存在性别错位现象。

从那以后,许多研究都重复这个模式,发现童年时期的性别角色错位,跟成年后的性取向有很强的关联性。还有证据表明,其中存在“剂量效应”——童年时性别错位的特征越多,长大后越有可能成为同性恋者或者双性恋者。

并非所有小时候喜欢穿裙子的男孩长大都会成为男同性恋者,也并非所有不穿裙子的小女孩长大后都会成为女同性恋者。他们中许多人长大后都是直男直女,但我们不能忽略也有少数人会去变性。我可以说是个具有双重性征的人,两种性别特征行为在我身上都有体现,形成一种混杂的模式。

虽然我的父母简单地以为我是个“小情圣”,但贝利和朱克的研究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在我7岁生日聚会上拍的那张照片里,我邀请来的13个小伙伴里有11个是女孩。然而我并非一个特别柔弱的孩子,也没有被当作“娘娘腔”受人欺负。其实在我10岁的时候,我看起来跟其他淘气、笨拙、精力旺盛的男孩子没什么区别。

同性恋者父母的遗传回报

实际上,我13岁的时候已经被社会上“男子汉”的标准深深影响了。我开始参加中学的摔跤运动,但作为一个八年级(相当于中国的初二)学生来说,只有36千克的我显得骨瘦如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是参加了这项活动我才意识到自己的同性恋倾向。

跨文化的研究数据显示,具有同性恋倾向的男孩子更喜欢个人项目的体育活动,例如游泳、自行车和乒乓球,而不太喜欢对抗性强的体育项目,如足球、橄榄球。他们在童年时也不太可能欺负别人。不管怎样,我都清楚地记得自己在二年级的时候,课间我总是跟女孩子一起呆在攀爬架那儿,而别的男孩要么在场上踢足球,要么在场外观战。我总在思考,这很奇怪,我搞不懂为什么会有人喜欢足球。

研究者当然承认很可能有许多——无疑也是非常复杂的途径,导致有的人成年后成为同性恋者。遗传因素、生物学因素与环境经验相互作用决定了人的性取向。因为通常研究数据显示的是很早期出现的同性恋倾向特征,所以一个孩子若出现很明显的性别错位行为,那么可能同性恋相关的遗传因素对他的影响更大些。而一个成年同性恋者如果在童年时期并没有明显的性别错位行为,那么他的性取向很可能由特定的童年经历决定。

这样,我们就到了最核心的问题。为什么父母那么担心他们的孩子是不是同性恋者?在所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我想我们很难找到真正希望自己子女是同性恋者的家长。从进化的角度来说,家长恐惧同性恋是很自然的:同性恋的子女不大可能繁衍后代(除非他们突发奇想)。但是请父母们记住,单调的有性生殖并非你的孩子传播你所有遗传优势的唯一途径。

我不知道像凯蒂莲(k.d. lang,获得过格莱美奖的加拿大创作型女歌手)、艾尔顿·约翰(Elton John,流行音乐家,被誉为“英国乐坛常青树”)和雷切尔·玛多(Rachel Maddow,美国电视主持人,时事评论员和作家)这样的人给自己的家属带来了多少财富和荣誉,但我可以想到的是,有了这些同性恋巨星在家族中出现,他们的直系亲属显然有了更多的生育机会。

所以,当你那有同性恋倾向的孩子有特别天赋时,请细心呵护它,虽然这听起来很奇怪,但说不定,最终你从一个很特别的同性恋后代那里获得的遗传收益,会强于十个只有你一半水准的平庸后代。

如果科学家最终完善了预测孩子成年后性取向的方法,家长们会愿意知道吗?作为一个曾经因为有同性恋迹象而遭受过歧视的人,我想说,给其他人一些心理准备会让我感觉好受得多,否则我常常会害怕被人排斥,或者由于自己粗心大意的失误导致暴露自己的性取向。在我青少年时期,这至少可以避免不断有人问我,为什么你不跟漂亮女孩约会之类令人尴尬的问题(或者漂亮女孩问我,为什么约会后要拒绝和她们进一步发展)。

UUID: dca7b68b-dea5-4292-be60-05711c13127f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环球科学公众号-pdf2txt/2014-2015/2014-02-26_哪些孩子会是同性恋.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70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