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福岛核事故后续效应:生物畸形

作者: 黄晓磊

来源: 黄晓磊科学网博客

发布日期: 2014-02-21

本文介绍了日本福岛核事故后,核污染对生物学效应的研究,包括蚜虫畸形、蝴蝶遗传影响等,并对比了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相关研究,展示了核辐射对生物和环境的长期影响。

日本福岛核事故后续效应:生物畸形

2011年3月发生的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是自1986年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以来最严重的。那么短短两年里是否能揭示核污染带来的生物学效应?已有的一些研究告诉我们答案是肯定的。

我的一个日本同事做了跟踪研究,他发现2012年春天采集自距福岛第一核电站32公里的榆树上的蚜虫出现明显的畸形,比如腹部分叉,长瘤子瘸腿啥的,畸形个体比例为13.2%。畸形在其他生物如蝴蝶也有发现,并可能会遗传。其后续效应值得关注。

针对核污染带来的生物学效应,正好前几年由于准备某个材料查过一些关于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对人类健康和动物影响的资料,觉得可以贴出来供大家参考。

1. 明斯克遗传和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的科学家研究发现,生活在切尔诺贝利核污染地区的一种田鼠(bank voles)其染色体发生了断裂和重排,且染色体损害的程度跟田鼠所吸收的辐射剂量有关;即使生活在明斯克附近控制区的田鼠也有一定程度的DNA损伤,进一步研究发现,那些所谓的清洁地区也是被污染的,体现在这些地区的田鼠DNA发生了损伤。

虽然许多科学家认为低水平的辐射是无害的,但DNA损伤的证据说明即使很低剂量的长期辐射也导致了生物学效应。研究也发现核辐射可以造成这种田鼠(bank voles)细胞色素b基因的突变。(Nature, 1996,380: 707-708)

2. 生活在切尔诺贝利的一种燕子Hirundo rustica, 有局部白化病的发生,这种形态性状的失常伴随着其生育力、适应度的部分丧失。研究发现,配子遗传物质的突变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白化病的发生;并且该地区配子遗传物质突变率是对照地区鸟类的2-10倍。(Nature,1997, 389: 593-596.)

3. 1986年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后,该地区成为各国科学家的研究焦点,美国、英国、乌克兰等国的科学家曾经一起进行研究。1998年7月,美国和乌克兰政府共同出资在乌克兰的Slavutych建立了一个国际辐射生态学实验室,以研究核辐射对周围动物以及生态环境的影响。

4. 对于核电站附近或核试验辐射区动物方面的研究在我国报道不多。有研究发现,大亚湾核电站运转后鱼类红细胞和肝组织中较运转前明显提高;蟾蜍红细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较运转前明显提高,而肝组织中呈现下降。

5. 从下面这个简短的文献清单可以看出:包括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和美国内华达核试验场在内,给人类也带来了很重要的影响,比如甲状腺癌等甲状腺相关疾病发生率的增加。

UUID: baf94973-b3f1-4c7b-9e19-27cba48a4d59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中科院之声公众号-pdf2txt/2014/中科院之声_2014-02-21_日本福岛核事故后续效应:生物畸形.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40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