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克力火锅和奶酪火锅一样来源于瑞士,它将巧克力在锅中熔融成巧克力浆,然后交替以水果和面包块蘸之食用。浓稠香滑的微温巧克力与口感爽脆的水果相结合,交融的香味在冬日中带给人暖心甜蜜,让人欲罢不能。巧克力火锅还可以和冰水与冰激淋搭配,冷热交替带来冰火两重天的奇异感觉。
巧克力火锅和其他“火锅”的不同,最大之处当属锅底。
在正餐火锅以鲜香麻辣为底味之时,巧克力火锅以柔滑浓郁的特殊口感为主打,而这种独特的口感,离不开特殊的锅底原料。最早的巧克力是可可粉加水和香料制成的液体饮料,今天在甜品店里点到的热巧克力属于它的直系近亲。只不过最初的南美版本巧克力是加辣椒调味的,既苦又辣的浓热巧克力想必十分提神。欧洲人在十七世纪引进了巧克力并往里加糖和牛奶,形成了如今的热巧克力口味。
而我们如今更为熟悉的巧克力块起源于19世纪,先是改将可可粉与可可脂相混合,形成常温固态,但在体温下即能融化的固态巧克力块,接着将奶粉加入巧克力浆中凝固,制成口味更现代的牛奶巧克力。
市面上能买到的巧克力大致包含以下几种主要成分:可可脂、可可粉/可可液块、奶粉/乳质、糖/酒/果仁/香料/调味料/乳化剂等、氢化植物油。在市(tao)场(bao)上,可以买到像可可脂,可可液块,可可粉这样的原材料,同时还可以买到巧克力砖这样的成品。
巧克力火锅要追求幼滑的口感,大量的可可脂必不可少。不能加水以免油水分离。只要不是做白巧克力火锅,一定量的可可主料必不可少,可以用可可粉/可可液块/黑巧克力打底。可可液块或黑巧克力融化以后过于粘稠,而且也偏苦,所以需要额外加入可可脂稀释,并加入白巧克力/糖粉/奶粉调节口味。
由可可脂的熔点可知,为了让巧克力变为液态,需要将之加热到37度以上。
同时巧克力还有一个非常麻烦的特性,就是由于本身十分粘稠热交换不畅,加热到60度以上就容易在锅底局部烧焦产生焦味。对于这一严格的温度要求,无疑需要特制的锅具。餐馆里的解决方式是两步式,首先在大锅中隔水融化巧克力,并不断搅拌。由于水的热容量,不容易发生过热烧焦的现象。等到巧克力锅底调制完成,温度约50度时注入小瓷锅或钢锅中,并在底下用香薰蜡烛的小火加热维持温度。
这时的烛火很微弱,巧克力实际上是在不断降温,如此才能防止烧焦。更专业些的餐馆会使用隔层加水的金属锅避免过热。
对于个人自制而言,无论是劳师动众准备大锅加热(清洗洗巧克力是个困难活),还是精挑细选准备小锅和蜡烛保温都显得有些困难。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够把加热和保温一次性解决,并且不怎么需要人工控制呢?答案是电子技术。首选方案,也是最容易想到的方案是PID控制器。
用市售的PID控制器只需要不到100元就可以获得小于1度的控温精度,配合热电偶探头定个45度恒温毫无压力,我们实验室里都用它。如果有兴趣的话,用单片机自编PID控制算法也是个不错的解决方案。
最后一步是最简单的一步,任意的水果,饼干,面包,坚果在此都适用,不同口味和不同巧克力锅底的搭配花样太多,无法尽述。由于巧克力火锅通常体积太小,建议把水果面包切成适当大小的一口块用签子和叉子蘸巧克力食用,饼干则以长条形为佳。最好不用含水太多的食材,避免过多的水分进入巧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