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样滑冰,作为一项多少由“动作美不美”来评估的运动,在时代演变中并没有什么进步:数十年不变波浪般缀着闪光饰片的服装;伴奏的古典音乐从未过时,当然也从没流行起来——至于那决定分数的起跳动作,多多少少也还是那个样。服装和音乐的一成不变,或许可以说是“遵循传统”,但起跳动作多年来的墨守成规,却更多要归因于人体的物理极限。
“在人类身体的种种约束下,粉丝们最好不要期待花样滑冰的动作在未来能有多大变化”,来自科罗拉多斯普林斯汤姆·扎克拉伊舍克(Tom Zakrajsek)这样说道。扎克拉伊舍克是世界著名的花样滑冰教练,上礼拜二(2月6日),他到达索契,为意大利男子运动员保罗·帕金森(Paul Parkinson)进行赛前训练。
根据扎克拉伊舍克的说法,在目前的冬奥会上,最具挑战性的花样滑冰动作莫过于“四周跳”——即在半空中自转四周。“五周跳”是距离四周跳最近的超越性动作,然而直到现在,还没有人将它完成过。与四周跳相比,五周跳要求滑冰者跳得更高,并在空中停留更长的时间。一般来说,滑冰运动员起跳后会在空中停留0.65到0.70秒,而要再多旋转一次,这一时间必须延长至0.72到0.75秒。
詹姆斯·理查兹(James Richards)是特拉华大学(Univ. of Delaware)研究花样滑冰力学的生物力学家,在他看来,五周跳对于人体来说是不可能的任务:实现五个自转,需要人在空中停留更长的时间,并且转得更快,这既要求滑冰者的身材超级强壮,又要超级苗条。
“四周跳是人体在地球上的物理极限,”理查兹告诉《生命科学》杂志,“要实现五周跳,你需要长得像根铅笔一样,但花样滑冰运动员们已经瘦到不能再瘦了。”
尽管如此,扎克拉伊舍克还是相信会有具备适当体形和技巧的滑冰者,能够将五周跳变为现实。话是这么说,但很多教练都不允许滑冰运动员尝试五周跳,因为他们必须要考虑落下时高速旋转和强大冲击力带来的危险。即便是四周跳,也会在落地时对身体造成极大伤害。“在空中转动四周后落地时,你会感受到七倍于体重的冲击力,”扎克拉伊舍克说,“那是相当大的力量。当完成一个四周跳回归地面,有些人的感觉就像是肠子窜到了喉咙上。”
为了防止对运动员造成伤害,国际滑冰联盟(ISU)禁止运动员在冬奥会中做出一些复杂动作,“直体空后翻”就是其中一个。1976年冬奥会上,美国滑冰运动员特里·库比奇卡(Terry Kubicka)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表演了这个动作。即便库比奇卡并未发生任何意外,ISU还是因为潜在的危险性,将这一动作列为了禁忌。
富有创造力的滑冰运动员确实可以根据已经成型的跳跃动作设计出他们个人专属的派生动作,但根据扎克拉伊舍克所说,这些动作差不多已经被人类挖掘完了。“滑冰运动员会在常规动作中加入创新的跳法,但我认为,他们已经达到了最大可能性的边缘——在比赛规则的框架下,不论是前前后后、往里往外,还是任何的转动方法,都已经被尝试殆尽了。”
未来,花样滑冰运动员逼近个人生理极限的方法,是完成更加和谐的四周跳动作,而这需要更加精心定制的个人化训练方案。这样的训练包括加强承受起跳和落下动作的肌肉,但扎克拉伊舍克并不愿进一步透露这些训练的具体方案,因为对于运动员来说,训练内容是有知识产权的。
理查兹开发了一个可以帮助完善滑冰运动员动作的系统。他将数十个反射传感器安置在滑冰者的身体上,然后收集他们运动时的物理数据。计算机模型会处理这些数据,将滑冰者的动作数字化,并且记录下来。通过电脑,理查兹可以给运动员们演示如何轻微调整他们的动作——比如稍微把手臂往里拉,从而改进运动的高度和速度。理查兹说,这一工具还可以帮助滑冰者做出更连贯的四周跳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