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1918年那样的大流感,人们常谈虎色变。季节性流感几乎年年发生,人们却习以为常,常忽视它的危害。事实上,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即使是季节性流感,平均每年也可使全球5%~15%的人发病,造成300万~500万重症病例,导致30万~50万人死亡。
关于流感的致死率,目前在中国民间广泛存在一个认识误区:中国人对流感有免疫力,通常不会死于流感,而欧美人却比较怕流感,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欧美人死于流感。官方发布的统计数据似乎也支持这种说法。美国专业杂志发布的数据表明,从1979年到2001年,美国平均每年有4.14万人死于流感(近几年由于流感疫苗的普遍使用,死亡率有所下降)。
而在中国,据卫生部网站公布的正式数据(全国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死亡统计表),2007年我国流感死亡人数为两人,2008年为3人。今年3月-6月,每月报告流感死亡人数均为0。这等于在印证民间的传说:在中国不会有人死于流感。
事实果真如此吗?卫生部公布的统计结果在理论上站得住脚吗?目前尚无证据能证明不同种族人群对流感的易感性不同。现在很多中国人移居欧美,我通过移居欧美的亲友获知,中国人似乎比欧美人更容易患流感,至少中国人在这方面并无明显优势。美国学者计算流感死亡率的数学模型有很多种,但基本上都应用了“超量死亡率”的概念。这种定义或基本概念方面的差别,可能是中国卫生部的流感死亡率统计不能与国际“接轨”的主要原因。
流感病毒往往会严重影响原本患有其他疾病的患者的健康,甚至导致他们死亡。这些严重的慢性病患者如果不遇上流感流行,本来可能继续生活许多年,但遇上流感,其中相当一部分人都可能患上流感并死亡。对于他们的直接死因,医生可能仍报告为心血管病、高血压等,但真正死因(决定性死因)其实应定为流感。
在每周/每月/每年的死亡人数统计曲线上,如果突然出现一个明显增高的死亡高峰,而且在时间上与流感流行相吻合(可合理推延1~2周),则通过与历年相应资料的比较,超出正常死亡人数的“超量死亡”都可认为是流感所致。在美国,死亡报告系统比较完善,根据这些资料推算出的流感相关死亡率是客观和符合实际的。而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目前尚不存在相关的死亡报告和评估系统。
2008年11月,WHO西太平洋办事处颁布了一个指导文件(《A Practical Guide for Designing and Conducting Influenza Disease Burden Studies》),鼓励发展中国家逐步开展这方面的工作。
美国多年来对流感死亡率的评估,对中国和世界都有重要参考价值。美国共3亿人,平均每年有4.14万人死于流感。据此推算,中国13亿多人,全球68亿人,每年平均死亡人数应分别是18万人和100万人。当前正在流行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毒力,是否会由相对温和变得更为致命呢?科学家在研究了该病毒的基因结构后,认为依据达尔文进化理论,没有明显的选择压力使该病毒发生毒力增强的变异。
美国科学院佩雷斯(Palese)院士曾参与重建1918年流感病毒的工作,对该病毒的致病性有最充分的了解。他认为,该毒株“是千年或万年一遇的,这样的大流感不会经常发生”。目前流行的猪流感病毒缺少几种能增强致死性的基因。高致病性的大流行毒株本身不大可能产生,即使产生了也不可能造成特别大的危害。
其实1918年流感的主要死因是继发的细菌感染,现在我们已有有效的药物、疫苗以及呼吸机等现代急救系统,可显著降低由继发感染引发的死亡率。1918年那样的大流感不可能再现,也是由现代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全面进步决定的。WHO指出:“接种流感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在欧美各国,最近几年流感疫苗的推广对降低各种病因导致的死亡率都取得了良好效果,挽救了大量生命。
流感疫苗在不同类型人群中预防死亡的有效率在20%~80%之间变化。假定中国每年流感相对死亡率与美国相当,即每年有18万人死于流感,而流感疫苗预防死亡的有效率以60%计,全面接种流感疫苗每年在中国平均可挽救超过10万多人的生命,同时可让更多的人避免患流感。我国目前疫苗市场销售额最大的是流感疫苗。
但中国流感疫苗的总体接种率尚不足1%,老年人群的接种率仅为0.3%,距离WHO希望达到的老年人50%的接种率相差甚远。中国卫生部目前的流感死亡率报告完全未能客观反映季节性流感每年造成大量死亡的事实,这显然不利于促进流感疫苗的大规模推广应用。我国在流感的流行病学监测、报告系统方面,应当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按WHO相关指导文件的要求,作根本性的改进。
对于流感疫苗的生产厂家,应当充分利用当前大好形势,大力增强相关的研发和生产能力。即使以后事实证明没有必要生产甲型H1N1流感疫苗,为此准备的生产线及相关软硬件以后仍可直接用于生产季节性流感疫苗——季节性流感疫苗的市场更大、更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