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糟糕的初吻如何毁掉一段恋情

作者: 奇普·沃尔特

来源: 环球科学

发布日期: 2014-01-08

本文探讨了初吻在恋情中的重要性,以及亲吻在人类进化和择偶中的作用。文章通过科学研究和理论分析,揭示了亲吻如何传递信息素、评估基因匹配度,以及在不同文化中的接受程度。同时,文章还讨论了亲吻在男性和女性中的不同作用,以及亲吻习惯的生物学和心理学基础。

如果初吻搞砸,一段美好的恋情也可能就此终结。人类进化之初,双唇的主要作用是进食,随后才用于交谈。亲吻双唇的确能喂饱各种饥饿感:轻轻一个吻,会刺激身体发出一连串神经信号和化学物质,传递我们的触觉感受、性兴奋、亲密感,甚至是狂喜。双唇接触时传递给对方的信息,强烈程度不亚于本人体内的信息流。有科学家相信,接吻的产生是择偶的需要。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的进化心理学家戈登·G·盖洛普在接受BBC访谈时说:“亲吻包含复杂的信息交换——嗅觉信息、触觉信息和各种体态的变化。这些信息经由进化和潜意识机制,帮助人们判断彼此的基因是否匹配。”亲吻甚至能揭示伴侣对生儿育女的态度,这可是长期恋情的首要问题,也是关乎物种繁衍的大事。

20世纪60年代,英国动物学家兼作家德斯蒙德·莫里斯首先提出,接吻很可能起源于灵长类动物的育婴行为:母亲咀嚼食物,会口对口喂给幼崽。黑猩猩是这样,人类的祖先可能也是如此。后来,食物稀缺时,嘴对嘴就发展成安抚饥饿幼崽的策略,并最终用于表达爱慕之情。实际上,人类或许真是从这种父母喂食的动作开始,演变出各种各样富于激情的亲吻。一种不为人们熟知的化学信使——信息素,可能促进了接吻这一沟通方式的形成。

许多动植物都利用信息素与同一物种的其他成员沟通。尤其是昆虫,它们发现食物或异性时,会释放信息素警告其他同伴。

人类是否能察觉到信息素,科学界仍有争议。在鼠和猪的口鼻之间,有专门的信息素感受器——梨鼻器,人却没有。美国迪尤肯大学的生物学家萨拉·伍德利提出,人类也许是通过鼻子来感知各种信息素的。

或许化学物质的传递能够解释这些现象:女生宿舍中,室友的月经周期会趋于同步;如果某些男性的免疫系统与某位女性在基因上正好匹配,她就会被这些男性T恤上的气味吸引。人类的信息素包括男性酯酮,这是男性汗液的一种化学成分,能提高女性的性唤醒水平。此外,研究者还发现一种名为交配信息素的阴道荷尔蒙,它能够提升男性的睾丸酮水平和性欲。

如果信息素在人类求偶和生殖中确实发挥了作用,亲吻就能有效地将信息素从一方传递给另一方。人类之所以演化出亲吻,是因为它有助于寻找合适的配偶——做爱,或至少是彼此吸引,而与外表无关。

我们也可能是从灵长类祖先那里继承了亲吻。尽管倭黑猩猩并不是人类的直系祖先,但它们的基因和人十分接近。

美国埃默里大学的灵长类学家弗兰斯·B·M·德瓦尔回忆说,有位动物园管理员被一头倭黑猩猩亲了一下,他原以为这不过是一个友善的吻,直到倭黑猩猩把舌头伸进他嘴里,才恍然大悟,并非如此!一个吻或许并不明智,却能左右一段恋情。2005年,电影《全民情敌》中的亚历克斯·希钦斯就对他的客户说过:“一支舞蹈、一个眼神、一个吻,就这么几招……男人一出手,便分高下,要么‘抱得美人归’,要么成了‘一次性男友’。

”小小的一个吻,真有那么大的威力吗?研究者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在最近的一项调查中,盖洛普和他的同事发现,在受试的58名男性和122名女性中,有59%的男性和66%的女性承认曾对某人产生好感,但第一次接吻后,却突然没了感觉。

糟糕的第一吻,也许本身并无缺憾,只是感觉不对劲,当事人便当即中止了一段恋情——这可真是情侣之间的“死亡之吻”。

盖洛普认为,接吻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传达了许多潜意识信息,帮助配偶判断彼此的基因是否匹配。他的假说与另一种看法不谋而合:亲吻之所以进化成一种求偶策略,是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评估潜在的伴侣。达尔文进化学说认为,性选择是传播基因的关键。对人类而言,择偶通常还涉及恋爱过程。

2005年,费舍在一篇论文中写到,人类“进化出这种吸引机制,是为了把交配的能量聚焦在特定的人身上,从而保存能量,更有利于择偶——这是繁衍后代最重要的方面”。

根据盖洛普的新发现,亲吻对伴侣关系的发展至关重要,但它在男性和女性身上起到的作用并不相同。2007年9月发表的一项研究中,盖洛普及同事调查了1,041名大学本科生的亲吻行为。多数男生把深深一吻视为通向性关系下一阶段的一条途径。

女性则普遍期待,亲吻能让双方在感情上更进一步。女性不仅会评估对方DNA的好坏,还要看他是否会成为一个出色的长期伴侣。恋情稳定的女性,会用亲吻来传递她们对感情的投入程度。由于女性需要在生育上投入更多的能量,能够生育的年限也更短,她们在选择伴侣时更为挑剔——她们承担不起差错的代价。对女性而言,一个热烈的吻可以帮助她们选定一位合适的配偶:他不仅会是一个慈父,而且还会心甘情愿把孩子抚养成人。

从进化的角度看,亲吻也许并非不可或缺。多数动物并不会搂着脖子亲吻,也能繁衍生息。就连人类自己,也不是人人都会亲吻。20世纪初,丹麦科学家克里斯托弗·尼罗普描述了芬兰的几个土著部落,部落成员在一起洗澡,却认为亲吻有伤风化;1987年,法国人类学家保罗·德昂若的报告称,中国人很不喜欢口对口接吻;在蒙古,父亲通常不会亲自己的孩子,只是会闻闻他们的头部。

实际上,艾雷尼厄斯·艾布尔-艾贝斯费尔特认为,有多达10%的人从会触碰别人的嘴唇。艾布尔-艾贝斯费尔特是人类行为学的先驱,目前担任德国安德赫斯的马普学会人类行为影片档案馆主任。1970年,他在《爱与恨:行为模式自然史》一书中表达了上述观点。1992年,费希尔也发表过类似的数据。根据他们的发现,约有6.5亿人未能掌握亲吻的艺术;这个数字比任何国家的人口总数都大——当然,中国和印度除外。

即使在那些习惯亲吻的国家,亲吻也暗藏玄机。最近,德国波鸿-鲁尔大学的心理学家奥努尔·京蒂尔金在美国、德国和土耳其,对124对在公众场合亲吻的伴侣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在嘴唇接触前,他们把脑袋偏到右侧的频率,是左侧的两倍。惯用右手并不能解释这一偏好,因为人类中右撇子所占的比例,比亲吻时脑袋习惯偏右的人所占比例高出4倍。京蒂尔金怀疑,右侧亲吻源于怀孕后期和幼儿时期普遍存在的某种偏好。

这种“行为不对称”与语言和空间感等大脑功能的偏侧性有关。向右偏斜的习惯还和后天培育有关。研究显示,无论惯用左手还是右手, 80%的母亲都习惯把婴儿抱在身体左侧。母亲必须把脸朝上的婴儿从左边换到右边,才方便哺乳或用鼻子爱抚他们。结果,多数人开始把温情和安全与右侧联系在一起。

有科学家提出,与接吻时把头偏到右侧的人相比,偏向左侧的人较少表现出温情和爱。

有理论认为,偏向右侧会露出左面颊,而控制它的是较为情绪化的右半脑。但2006年的一项研究反驳了这个观点。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斯却莱米尔斯学院的自然学家朱利安·格林伍德及其同事,对240名大学本科生进行了测试,77%的人在亲吻洋娃娃的面颊或嘴唇时偏向右侧。这种不带感情色彩的亲吻偏向右侧的情况,与在贝尔法斯特测试125对伴侣接吻时的情况差不多,都有8成时间偏向右侧。

京蒂尔金总结说:右侧亲吻可能源于某种运动偏好,而非情感偏好。尽管有了这些观察结果,我们仍然无法对亲吻进行科学的、彻底的分析。对情侣的观察显示,简单而自然的一个吻其实一点也不简单——要解开激情与爱的秘密并非易事。浪漫不会轻易揭开它秘密的面纱。有时候,我们倒情愿那样。

UUID: d6d9c246-e1d0-43a7-b62b-268fd29a5b50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环球科学公众号-pdf2txt/2014-2015/2014-01-08_论糟糕的初吻如何毁掉一段恋情.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72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