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的血为何这么难抽

作者: 彭科峰, 王威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日期: 2014-01-08

中国无偿献血率低,导致“血荒”频现,主要原因包括宣传不到位、负面消息和献血者用血难的问题,以及公民社会未成型。专家建议加强宣传和政策优化,提高献血率。

世界卫生组织有关献血率的统计显示,中国无偿献血率远低于发达国家。这也是中国“血荒”频现的重要原因。2014年1月2日,北京火车北站广场外,静静停着一辆巨大的箱式献血车。尽管广场上人潮涌动,但整个下午,主动走进车内的人却寥寥无几。这一场景,恰恰验证了世界卫生组织此前有关献血率的数据统计:高收入国家献血率为每千人39.2次。而中国无偿献血率仅为每千人8.7次,低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每千人10次。

毫无疑问,低献血率导致了紧张的血液供求关系,在献血淡季,部分地区还会出现“血荒”状态。以武汉这样的大城市为例,2013年以前的血荒曾持续15年。国人为何不爱献血?近日,《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和有关工作人员。

“你觉得献血对健康有害吗?看到街头的献血车,你会主动献血吗?”在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一个献血点不远的地铁口,《中国科学报》记者随机对20余名乘客进行了采访。

他们表示,在街头看到献血车早已习以为常,但对有关献血的知识并不了解,也不曾上前了解,因此没有去献血。“除非事先决定了去献,我才会主动了解这些信息。”从事IT工作的张先生告诉记者。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卓小勤认为,我国献血率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宣传不到位,从而导致民众顾虑重重。“在传统观念中,血液直接关乎健康,缺乏相关知识的人很可能做不到主动无偿献血。”卓小勤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这样表示。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副研究员李贻奎也认为,关于献血知识的宣传应更加积极主动。“对于很多缺乏血液知识的老百姓来讲,献血有点难以接受。”不仅如此,很多献血者也只能通过其他途径了解需要的信息。从一些互动论坛上,经常可以看到网友提出“献完血出现不适如何恢复”,“什么体格才适合献血”等问题,这些问题在血液中心的宣传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答。

除了宣传策略收效不佳,负面消息和献血者用血难的问题也成为国人不爱献血的主要因素。在现行献血政策中,“互助献血”占据很大比例,在医院用血紧张时,需要用血者亲友、同事临时无偿献血,血站检查合格后,再负责调配血液给患者。在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崔小波看来,这是一种低层次的社会互济式献血。“虽然这也属于无偿献血,但算不上是志愿献血。

”崔小波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这一献血方式很大程度上是由血源紧张而产生的“无奈之举”,却在现实中催生了“以血牟利”的怪胎。“卖血”“假献血”“地下血市”等现象在一些地区确实存在,加之一些媒体浓墨重彩的宣传,让人对献血望而却步。此外,无偿献血者及其亲属在用血时,优惠政策并不一定能落到实处,这非常打击献血者的积极性。

加之我国人口流动较大,跨行政区域用血涉及不同地区的用血政策,献血者在需要用血时,很可能得不到任何优惠。

无偿献血率极低的背后,是否隐藏着更深层的原因?在崔小波看来,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献血率,还与其发达的公民社会有关。“在我国,理性的公民社会并不完善,公民互助关系薄弱。当我们遇到困难时,更多通过‘熟人’而非‘社会’来寻求帮助。

”崔小波表示,“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互助制度的建设和志愿者意识的培养显得非常重要。”崔小波认为香港有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地方。同样以“熟人社会”为主的香港早在19世纪60年代就开始建立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和义工体制。时至今日,香港的献血率已达到每千人30次,是内地的3倍多。“某些活动中,我们可能会产生部分志愿者,但这远远不够。

志愿服务是长期的,应变成各级教育制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进而提高‘为他人’的精神境界。”崔小波说。关于“中国式献血”何去何从,崔小波表达了他的思索,“现实中我们是否应该从实际出发,设计出更合身的献血制度呢?比如给无偿献血者多一些权利。让献血者建言献血制度设计都是非常必要的”。

UUID: e6479359-add8-46a1-9e6c-43de40d4f80d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中国科学报公众号-pdf2txt/2013-2014/中国科学报_2014-01-08_国人的血为何这么难抽.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40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