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国科学报在1月3日发表了一篇关于“公民科学”的文章。文章中提到,随着新年的到来,2013年逐渐远去,但对于植物爱好者黄洁来说,2013年的惊喜与荣耀仍然历历在目。2013年大年初一,黄洁意外地获知了一个喜讯,她发现的植物——新种“深裂长蒴苣苔”被《北欧植物学杂志》收录发表。作为新植物的发现者以及福建福州市园林系统退休公务员,黄洁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国际学术期刊中。
她所发现的植物新种的拉丁种名使用了“jie huang”的字样。
与主流科学家对职业和工作价值的认识不同,黄洁平时更喜欢用业余爱好者、志愿者等称呼来定义自己和身边的朋友。而大多数人对这种公民科学活动仍感到陌生。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陈圣宾更认同“公众科学”的提法:“公众科学是包含了非职业科学家、科学爱好者和志愿者参与的科研活动,其涉及范围涵盖了科学问题探索、新技术发展、数据收集与分析等多个方面。”
尽管国内学者对于公民科学和公众科学两种概念的理解存在分歧,但他们并不否认本国民众应该在国家科学活动中占有一席之地,公民科学逐渐成为政府与科学家之外的又一个推进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生境破坏、生物多样性丧失等一系列问题正日益突出,从而让这种顺势而为的诉求变为可能。
然而,与欧美先行国家相比,中国目前开展的公民科学活动往往局限于鸟类和植物监测等方面,在其他公众可参与的科学项目上则乏善可陈,进而影响了中国在相关领域科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陈圣宾和相关人员为此奔走呼吁多年,遗憾的是,这条道路始终无法打通。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这是否有助于尚处萌芽状态的公民科学走出蛰伏?致力于此的人们翘首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