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发病与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密切相关。环境因素诸如高热量饮食、静坐、缺乏运动、工作压力大、情绪紧张、心理抑郁等,在2型糖尿病发病中具有重要地位。因而2型糖尿病是一种生活方式相关病。从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分析,2型糖尿病也应属心身疾病的范畴。
应激对血糖的影响
1. 应激对正常人血糖的影响
应激对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的激活,使血中肾上腺等儿茶酚胺升高,很多升糖激素,包括肾上腺皮质激素、生长激素、泌乳素、胰升糖素、血管紧张素、神经肽Y等也分泌增加,促进糖原异生,减少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导致胰岛素抵抗,血糖升高。
2. 应激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影响
很多研究表明,不良生活事件、人际关系紧张、不良情绪、精神紧张致使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良。有报道,海湾战争期间糖尿病人的糖化血红蛋白增高,分别从战前的10.1%增加到10.9%。实验研究表明,观看恐怖电影、心算等可引起糖尿病患者血糖明显升高。在临床实践中,也经常观察到2型糖尿病患者丧偶、工作中精神压力大、事业受挫等不良心理刺激,使血糖难以控制。
3. 应激时血糖升高的机制
应激时除很多升糖激素分泌增加外,还可增加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1、白介素-6等)分泌,促使瘦素升高,导致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肿瘤坏死因子抑制脂肪生成,刺激脂肪分解,使血游离脂肪酸增高,从而干扰外周组织葡萄糖的摄取。应激可诱导胰岛细胞一氧化氮的过量产生,局部抗氧化能力下降,直接加重胰岛B细胞损伤,促进B细胞凋亡。
糖尿病患者心理分析
1. 糖尿病患者常见的不良心理状态
(1) 悲观失望
因长期受并发症折磨,血糖又控制不良,易对治疗失去信心;
(2) 紧张恐惧
一些患者初患糖尿病,了解到糖尿病是终身疾病,且有各种严重并发症,产生紧张恐惧心理;
(3) 焦虑易怒
患者常因神经调节紊乱,易焦虑、愤怒、急躁;
(4) 抑郁、多疑。
2. 糖尿病患者抑郁症患病率高
据文献报道,糖尿病抑郁症的患病率高达28.5%~60%。与其他各种躯体疾病(如高血压等)相比,糖尿病抑郁症的患病率明显增高。其发生机制可能与脑内单胺类递质功能不足,体液免疫能力降低以及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有关。
3. 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减退
用不同的量表和方法,测定糖尿病人的认知功能。与正常人相比,糖尿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减退。发病率从32%~65%。随年龄增长,发病率明显上升,糖尿病病程越长,发病率越高。
糖尿病患者的心理行为疗法
1. 生物反馈放松疗法
精神和身体放松是一个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可用全身放松或生物反馈仪进行放松训练。有报道,生物反馈治疗可使患者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但也有不一致的结果,可能病例选择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2. 认知疗法
教育患者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婚姻、家庭、工作及社会问题,提高日常生活应激的应对技能,纠正不良行为,消除患者不良心理,增强信心,有利血糖稳定,改善疾病。
3. 精神支持疗法
耐心倾听患者诉述,了解患者心理疾苦。通过耐心的劝慰、疏导、对证的交谈,使患者情绪松弛,压力减轻,精神放松,信心倍增。
4. 自我心理调整
对负性生活事件或认知不良引起的心理失衡、情绪波动者,通过糖尿病教育,自我心理调整得以消除。
应激和心理因素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有关,对临床治疗及预后均有明显影响。在糖尿病综合防治中,心理行为疗法具有重要地位。保持心态平衡及乐观的情绪,减少应激及不良生活事件引起的负面影响,将有利于血糖控制及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