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夏训诚,系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原所长、原罗布泊科学考察队队长。是中国目前进入罗布泊地区科学考察次数最多的科学家。他曾在1957年参加中国与前苏联合作的新疆综合考察队,留下了人类在罗布泊湖区荡舟的最后记录。1980年,他与彭加木一同组队考察罗布泊,在彭加木考察遇难后夏训诚又20多次率队考察罗布泊。
我是1957年南京大学毕业的,在新疆有50个春秋了。其中1991年至1996年,院党组调任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所所长、书记,之后我又回到了新疆。我在新疆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开展新疆沙漠和沙漠化的研究和治理。研究沙漠的形成、演变和治理,在不同类型的沙漠边缘,建立了沙漠研究站。二是和彭加木同志组建罗布泊综合科学考察队。开展罗布泊地区的环境变迁、历史文化和钾盐等矿产资源的研究。
罗布泊及其临近地区,是新疆历史、地理、地质环境演变的一个典型干旱区域,历来受到科学界密切关注。虽然,我们还没有确切的证据表明人类文明的起源与干旱环境的直接关系,以及其成因机理和发展演变过程。但是,从这种分布关系上,我们可以认为“如果不是干旱环境孕育了古代文明,那么一定是古代文明发展选择了干旱区,同时又在生产的延续和发展过程中促使干旱环境劣变”。
特别是历史时期的急剧变化,作为干旱地区环境变化的一个缩影,自19世纪中叶以来,成为科学界探险和考察的一个热点,整个延续了一个世纪。仅在1876年到1980年间,到达中国西部地区的外国探险队就有42个之多,其中主要的代表人物有:普尔热瓦尔斯基、斯文·赫丁、亨丁顿、斯坦因、大谷光瑞和桔瑞超等等。
罗布泊,是从青年时代就索绕在我心中的一个梦。
然而,我到新疆工作20多年,已近知天命之年,却始终未能接近罗布泊,梦何时能圆呢?机会终于来了。1979年秋,经国务院批准,由中国和日本电视台联合组成的《丝绸之路》摄制组,将到罗布泊实地拍摄,并聘请我担任“顾问”,先期在罗布泊考察。当我得到这一喜讯后,也约彭加木先生一道同行。1979年10月中旬,考察组起程。罗布泊,终于向我们伸出了欢迎的手。
这一支由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和新疆社会科学院的地理、化学、气象、生物、土壤、考古等专业的科研人员《丝绸之路》摄制组“先遣人”,向罗布泊出发了。
我继任罗布泊综合科学考察队长后,彭加木同志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使我与考察队员们精诚团结,圆满完成了预定的考察计划,1979年至2011年,我曾30次去罗布泊考察调研。从1980年至1981年,在寻找彭加木同志过程中,同时进行多学科的综合考察。
在湖盆中心钻探打井采集水样、土样,收集数百种动物的标本,撰写33篇论文,在1982年夏季召开的罗布泊科学讨论会上,与会专家们认为,论文和报告是很有水平的,有着继承性、综合性、科学性和生产性四个特点。出版了《罗布泊科学考察与研究》论文集和《神秘的罗布泊》图片集。该项成果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在罗布泊地区的学术问题,我们中国人有了发言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