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结束了,学生们应该都开学了,打工人则在工作中过完了“暑假”。人们对于暑假的悲欢可能并不相通,但要说起考试,那可就高度统一了。周考、月考、期中、期末、中考、高考……一说起考试,哪个学生没为它头疼过?现在的考试虽然难,但你要是不小心穿越到古代,那就不仅仅是难的事了,那简直是难上加难!
我国2000多年前就有官办、民办的教育机构,人们到这里读书学习,而国家也以各种考试来选拔人才,除了书面笔试答卷,还有许多别的方式。西周时代,我国就有了学制为九年官办的学校。这可不是现在的“九年义务教育”,这九年的学习要分阶段考核,这考核不光看书面成绩,还要求“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到了隋代,就出现了“统一考试、笔试答题”的办法择优入官,世袭贵族也一样要过考试关,这就是我们熟悉的“科举制度”。后来1000多年的历史中,大多数政府官员,都是科举制选拔出来的。考试的“知识大纲”主要是“四书五经”,考试方式有“帖经”、“墨义”、“策问”,就像今天考试中的填空、简答和论述。科举考试不但是对知识水平的考核,绝对也是体力、耐力的比拼,因为每次考试,一考就是好几天。
从古至今,既然有考试,就有作弊。科举考试也有一系列的防作弊措施。首先是准考证,古代没有照片,准考证上写着学生的体型、外貌特征。所有考生必须对号入座,每人一个单间,上厕所要举一个写着“出恭”的牌子,回来时举“入静”。考生自带的文具和干粮,必须装在镂空的竹篮中,从篮子外能看到内部没有夹层。干粮也必须切成小块、毛笔杆必须后空,表面没藏东西。
我国几十年前曾有段时期,想要读大学,还要看你的“出身”,如果家里“成分不好”,就很难得到上大学的机会。其实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直存在这种考试“看出身”的做法。唐代大诗人李白,号称诗仙,才华横溢,名满天下,但是他终身未曾参加过任何科举考试。原来,唐代规定,参加考试的人,其家中亲属,包括祖父、父亲以及兄弟等男丁,都必须没有“犯罪记录”。而且当时重农轻商,商人家庭也不算好出身。
从汉代到清朝,读书人除了“笔试”考察学问,还要通过其他多方面的测试。清朝主管考试的是礼部,他们的考试包括“书、判、身、言”——写字要“楷法遒美”,写作要“文理优长”,然后要看是否“体貌丰伟”,最后考察口齿清楚,是否“言辞辨正”。